【香港勝景】
【本報訊】遠足熱點大東山以爛頭營石屋和芒草聞名,爛頭營雖位處南大嶼郊野公園,但屬「不包括土地」,一直不受規管。漁護署最近正考慮是否納入郊野公園,一旦成事,露營即屬違法。爛頭營現時由教會和私人擁有,首位華人屋主是資深導演翁維銓,他希望維持山上原始風景和自由精神不變。
記者:潘柏林
位於大嶼山的大東山高869米,是香港第三高,700多米山脊錯落分佈石屋群,每年秋季芒草與石屋成為香港勝景。原來石屋有近百年歷史。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林崇智牧師指出,據教會口耳相傳,石屋歷史源於一群差會(Missionary Society)西教士,他們在廣東北部設立退修小屋遭土匪破壞,其後1923年在大東山遠足期間發現山脊有一塊平地,於是向政府申請土地建屋。石屋大概在1924或25年起十年間陸續落成。
曾為教士宿營
林牧師說,二戰後石屋再經修葺,隨西教士離港,輾轉交由同樣背景教會或是私人擁有。早年石屋業主關係緊密,直至80、90年代每年相約上山宿營,「係下午一齊去煮嘢食嘅地方,最senior負責敲鐘祈禱一齊食」。山上亦曾用岩石興建泳池、儲水池,每年有周年大會商討管理和維修。
隨時間過去,石屋業主陸續轉手,共約宿營傳統亦消失。土地註冊資料顯示,石屋私人業主卧虎藏龍,例如大律師盧栢誠(Rupert Spicer)擁有兩間。72歲資深導演翁維銓更是爛頭營首位華人業主,他在1965年第一次行大東山,結識爛頭營教會人士,其後到外國留學,直至1976年受託接手其中一間石屋至今。
翁維銓憶述,早期為了維護石屋,每隔五年租用直升機運送建材上山修葺,早年收費3,000元一次。他熱愛山上簡樸生活,幾乎每星期都上大東山,以前去金三角國家拍攝幾個月,回港總要上山生活。他在70年代拍攝電影《行規》時特意上山取景,「孭住30幾磅上去,嗰時35mm相機好重,孭住行咗成個半鐘頭上去」。他說,年過70歲後少了上山,現時將石屋借給朋友和外籍人士暫居。
近年行山成為熱潮,越來越多人到訪爛頭營,假日經常有人在石屋旁露營,有遊人遺留垃圾和破壞石屋,近日有業主築起圍欄。林崇智牧師說,教會歡迎遊人在石屋外拍攝,但有人撬爛門窗,甚至爬上屋頂拍攝,破壞歷史悠久石屋,「成十個人坐晒喺屋頂,間屋已經好殘舊,頂唔順咁重」。
日後露營或違法
現時爛頭營一帶約7. 4公頃土地屬「不包括土地」,沒有分區計劃大綱圖規管,亦非郊野公園範圍,漁護署無法規管。署方今年初提交文件,認為該處大致保持天然完整,土地用途和環境與附近郊野公園相容,具有相當保育、景觀和美觀價值、康樂發展潛力。署方視乎郊野公園委員會的意見,徵詢石屋擁有人和遠足團體,評估是否適合納入郊野公園。
爛頭營一帶土地一旦納入郊野公園,即受《郊野公園條例》規管,日後在當地露營便會違例,但石屋的私人業權不受影響。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認為,爛頭營值得保護,建議署方與石屋擁有人及相關團體聯絡,探索保育和活化石屋的機會。
林牧師說,教會希望維持石屋原有用途,擔心納入郊野公園引來更多遊人,「如果佢成為郊野公園,反而變成旅遊新景點,咁嘅話唔係我哋所想」。他認為應保存寧靜環境,「畀人可以做心靈重建、思考信仰人生,我哋覺得越自然越好」。翁維銓亦擔心官僚介入管理和增建設施,會破壞山上原始風貌和自由精神,「你整到佢太過正規(郊野公園)就好戇X,嗰個地方應該係比較liberal(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