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與地獄政府的「社交隔離」傳媒工作者 - 林海

人才與地獄政府的「社交隔離」
傳媒工作者 - 林海

上星期香港官場「大地震」,特區政府一口氣換掉五名局長,除了被平調至公務員事務局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前局長聶德權外,其餘四位皆是未當過問責局長的新面孔。本來在問責制下,官員換人不應被視為罕見離奇;而在民主社會,閣員更替甚至大改組也是家常便飯。但是,此次的人事變動,或者說近些年香港官員的任命,卻總教思維正常的普通人摸不着頭腦,這體現在三個層面。

一、官員被撤換沒明確理由。這不是說被換走的官員十分稱職,事實上劉江華及楊偉雄尸位素餐可謂人盡皆知,另外兩位也是能見度較低的局長。只是公司炒人尚且有個理由,何況一市高官?劉楊二人縱然是廢,也沒有人相信這個政府會因為兩位能力差而換人吧?何事觸發四人被撤外界毫無頭緒,政府也無解釋,只有各種揣測。如此不透明的政治局面,正是制度崩壞的病徵之一。

二、該換的官員不換。政治問責的本意,就是要官員為犯錯而下台,這在本港推行問責制初年仍能體現。然而是次官員更替,除了被換者在外界看來死因不明外,另一個普遍疑問則是為何諸如李家超、鄭若驊乃至林鄭本人等已被公認犯錯乃至犯罪、民望極低的官員卻仍可在位?明顯犯錯卻得留任,賞罰不明、官員任免無規矩可尋,也是制度崩壞的一種體現。

三、新任官員資格無說服力。一般而言,非選舉產生的委任官員要有足夠履歷說服公眾其能力可以勝任。但這次獲林鄭賞識的幾位新局長,其資歷要麼不值一哂,不然就是跟新職位毫無關係。「有個電字就關事」是科技業界對外人不了解界內分工的嘲諷,而找機電署署長接管創科局,卻似乎正應了這個笑話,反映出林鄭真的不懂創科,認同「有個電字就關事」。更離譜的莫過於由原入境處處長曾國衞接掌政制事務,其畢生只在入境處打滾,何來的經驗和知識處理複雜的憲制問題?未能按才能聘任官員,甚至是濫竽充數,更是制度崩壞的凸顯。

有能者不願進政府自毀名聲

當然,以上所言皆是常人常理,於中共並不適用。中共任人只問忠誠,只要忠心博得核心信任,就可得到重用。曾國衞明顯就深諳此道,因此在辦公室內擺設連黨徽底座的習帝御容瓷碟,結果得以平步青雲。至於接任之後會幹甚麼,已是路人皆見;9月之前,曾局長定必有機會「大展拳腳」。

面對這樣的人事、這樣的「同事」,試問真正有德有能之人,有誰會願意進政府去自毀名聲?既有才能,不怕在體制外找不到合適位置吧?於是有能者皆與體制「社交隔離」,有多遠跑多遠,情況已不限於頂層高官,連基層公務職位也一樣。惡名昭彰的警隊為香港有為青年所不齒,本年度投考人數大跌四成,而今年新入職警員,僅達最低門檻的毅進學歷者佔四成半。警方有感人才難覓,竟主動向加州名校柏克萊的香港學生招手,卻被該校香港事務組拒絕配合招聘宣傳,更稱「相信該校學生都不會損害校譽」。警隊找上美國社運重鎮、如同美國「暴大」的柏克萊去招聘新血,無疑是自討沒趣,然而從其招募數據及該校香港事務組的回覆,則不難發現,要好人才肯加入警隊,難比登天。

好官難覓,現在連警隊也招聘困難,自是官場制度崩壞所致。當熱廚房已轉化成地獄,敢入地獄者,除了惡魔之外還會有誰?有能之人避之則吉,庸惡之人手執大權,香港政府自然只會繼續崩壞,即使是最基層的警隊公務員,也只會淪為在街頭爆樽的小混混罷了。這樣一群人又怎令香港重回正軌?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