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地零售股炒復蘇之際,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330)卻宣佈,關閉亞洲區合共56間零售店舖,當中包括香港僅餘的3間門市,意味其全面撤出香港零售業務。昔日大藍籌、走在時裝尖端的思捷,市值從最高千億減至最新14億元,一代零售神話走向終極尾聲。
記者:李海澄
繼早前宣佈終止中國業務後,思捷昨發公告稱,為集中資源、重新調整營運及更有效應對武漢肺炎疫情,將關閉中國以外亞洲區的全部分店,涉及56間零售店舖,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及澳門。店舖將於未來數月陸續關閉,預期於6月30日前完成。關店後,集團僅剩業務包括中國合資公司、亞洲批發和許可權,以及歐洲市場。
關店料影響業績有限
思捷行政總裁Anders Kristiansen表示,整個行業均受疫情影響,審視所有市場業務分別對集團業績的貢獻後,決定關閉亞洲區門店。據管理層初步評估,店舖關閉將產生資產和存貨減值、員工遣散費等一次性特殊成本,介乎1.5億至2億元。截至今年3月底止9個月,關閉的56間店舖收入為2.67億元,佔集團同期總收入少於4%。
友信證券研究部總監陳偉聰認為,關店對集團影響有限,「始終只係冇咗4%收入,影響唔大同時可慳成本。」他稱集團決定算合理,「曾經的大藍籌,現時關店好可惜,主要係被快速時裝的激烈競爭淘汰。」加上近年社運、疫情等因素,均進一步拖累業績。本報昨日直擊Esprit門市,有市民特意到場拍照留念,惟何先生表示:「淘寶比Esprit更好,又便宜又多選擇。」陳小姐則稱,對Esprit結業感可惜,「算係集體回憶;不過設計古老,款式同30年前差唔多。」
集團同日公佈截至今年3月底止九個月業績,整體收入按年減18.1%至81.31億元;其中亞洲區跌44.2%至5.53億元、歐洲區挫15.2%至75.78億元。今年首季整體收入按年跌25%至23.7億元;其中亞洲區急挫52.2%至1.4億元、歐洲區插22.2%至22.3億元。集團表示,行政管理層、高級副總裁及副總裁及非執行董事,分別減薪及董事袍金20%至35%,又指正制定一項重組計劃,將於6月底提交批准。
Esprit在1968年於美國成立,1993年來港上市後深受歡迎,更於2002年晉身藍籌,同年被邢李㷧收購。2007年股價一度達133元,市值1,715億元。不過金融海嘯後每況愈下,2013年被剔出恒指,市值及股價一落千丈。思捷的另一神話,是邢李㷧在其爆破前「全身而退」。邢氏於2003年開始出售股份,其間越沽越升。2008年邢李㷧辭去思捷職務,股價才「現形」,去年2月將股份全部清倉,累計套現逾2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