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學文憑試通識科昨日開考,卷一的三條必答題,除了包括沉迷上網和勞動力的題目外,當中以分析香港新聞自由的題目最為矚目。考生須參考資料描述2013至2018年間公眾對新聞自由的意見,並指出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處境。有部份考生擔憂政治立場會影響評分,不敢引用反送中運動做例子;通識科教師張銳輝強調,通識卷是考驗考生論證能力,「評卷員唔會介意考生用反修例做例子」。
記者:羅智堅 鄧力行 曾偉龍
去年中開始的反送中運動,前線記者屢次遭到警員針對,多番受到言語和武力攻擊,警員動粗驅趕甚至發射胡椒噴霧、橡膠子彈等暴行屢見不鮮,嚴重阻礙新聞自由。
今年通識卷一的三條必答題中,有關新聞自由的第三題引起熱議,考生須根據試卷提供的2013至2018年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意見數據,以及一份整合了2010年期刊文章及2018年報章評論的文字資料作答,文字資料引用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指出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互相緊扣。考生須根據資料,描述2013至2018年公眾對香港新聞自由的意見,以及指出兩個「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況」。
題目首現「兩難」字眼
第一題及第二題分別與年輕人沉迷使用手提電話,以及比較不同國家勞動力有關。在第一題中,考生須利用資料證明「使用互聯網對公共衞生構成一些風險」;第二題則要運用資料論證國際移民能否解決發達地區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卷二的三條選答題目關於保育粵劇、民企發展和智慧城市。
考評局提供的考核簡介指,卷一第三題不是要求考生在兩難情境中選擇,而是要解釋新聞自由和社會責任之間可能出現的兩難情境。考生須理解兩者在生活質素和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等方面的意義和需要,辨識背後矛盾或相對立的價值,例如知情權與私隱權保障、社會秩序與言論自由等,從而解釋兩難之形成。
教協理事兼通識科教師張銳輝指出,今年文憑試通識科試題的涵蓋性高,議題非常貼地,包括年輕人上網習慣、高科技及保育文化等。張留意到近年通識科的問題有固定問法,考生都較掌握,但關於新聞自由的題目則首次出現「兩難」字眼,考生或會感到陌生。
教師:無要求表達立場
對於有部份考生擔憂政治立場會影響評分,不敢引用反送中運動作為例子,張銳輝稱任何具爭議的議題也可能涉及政治,強調考卷重點在於考生能否歸納和整理兩份資料,以及以客觀例子闡述議題中的兩難之處。他指試題沒要求考生表達立場,考生即使「寫多咗」亦不會扣分,「評卷員唔會介意考生用反修例做例子」。他認為考生可循新聞媒體擁有者對編採方向的影響,以及本港新聞自由有否足夠法律保障這兩個方向思考,較易得分。
通識科教師賴得鐘表示,卷一必答題比往年淺,因為題型常見,議題料亦曾在課堂上觸及,「貧富問題、全球化都有教過,新聞自由更加出過,只係由卷二變咗卷一」,但試題資料比較多,部份考生或未能做完。他指政治題常見於通識科,該題目十分平衡,資料列出數字顯示新聞自由度下降後,下一份資料則指新聞自由並非絕對,會出現兩難。
教協理事兼通識科教師方景樂認為,考生回答卷一第三題時,可解釋如何在公眾知情權、新聞自由及公眾人物個人私隱之間取捨、報道國家機密與危害國家安全的界線,以及新聞自由及「假新聞」之間的分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