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社會瀰漫白色恐怖,文憑試通識科考生答題亦有所顧忌。考生潘同學和謝同學回答關於新聞自由的題目時,因擔心影響評卷員觀感,刻意避免用反送中運動做例子。不過,有考生照樣引用反送中事件新聞自由被打壓作為例子,不擔心因政治立場影響評分,「如果真係會咁樣,成個教育制度都幾荒謬」;有考生更表示看到題目即聯想到「警察打壓採訪、鬧記者為『黑記』」。
今年文憑試通識科出現有關新聞自由的題目,考生潘同學坦言不敢引用反送中風波作答,「都唔係好夠膽引用具爭議性議題,可能令marker(評卷員)有啲偏頗,唔係幾好」。考生謝同學雖然有感社會運動與新聞自由息息相關,作答時有提及「社運」一詞,不過為免影響評卷員的觀感,刻意避用反送中運動作為例子。有考生雖然列舉反送中事件和雨傘運動為例,但亦只是作出客觀描述,避開敏感字眼。
另一名考生陳同學指出,今年的題目要求闡述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兩難情境」,屬於新的提問方式,因此對於考生而言比較困難。有考生直言,是否引用反送中運動作為例子,才是真正的兩難情境。
「倘被審查證制度荒謬」
不過,有考生無懼因政治立場影響評分,陳同學表示,「如果真係會咁樣,成個教育制度都幾荒謬」,因為通識教育原意是訓練學生獨立思維,了解和分析所見所聞,若然有既定答案,便與通識教育目的背道而馳,他答題時舉了《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作為例子。
何同學亦認為新聞自由與反修例事件有關,作答時有提到過去數月新聞自由被打壓。有考生認為反送中事件最貼題,「有擔心過,但當時都諗唔到咁多,直接寫咗落去」。有考生更指一看到題目便聯想到「警察問題,例如打壓採訪、鬧記者為『黑記』等」。
■記者鍾家寶、羅智堅
考生心聲
陳同學:
「關於新聞自由嘅題目較難,因要求闡述新聞自由同社會責任引起嘅兩難情境……卷一要根據資料作答,冇引用社會事件做例子。」
謝同學:
「答新聞自由題目時有提到『社運』一詞,但刻意冇用反修例風波做例子,希望保持中立,擔心立場唔同影響(評卷員)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