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專題】樓價急升的年代,負資產早被遺忘。然而,疫情令經濟轉差外,去年特首於《施政報告》放寬按揭保險上限,樓價90%「上車」門檻由過往400萬元或以下,擴大至800萬元或以下,大批買家遂敍造高成數按揭,為負資產重臨埋下炸彈。業界預期上季負資產衝上千宗水平,「林鄭Plan」變成「糖衣毒藥」,高按人士頓成負資產高危一族。
記者:陳寶恩 李嘉俊
新按保放寬高成數按揭門檻,不少買家轉投銀碼較高的住宅物業。根據土地註冊處及利嘉閣地產研究部資料,過去五年間,二手成交集中401萬至800萬元水平,佔整體成交約一半數字。至於801萬元至1,000萬元樓價的成交,在2018年之前仍維持個位數比例,直至新按保去年10月推出,該類成交即突破13%;上月比例更升至16%,創歷來新高。反映樓價上升,加上放寬按揭成數,吸引市民入市銀碼較大的樓盤。
沙士曾逾10萬宗
肺炎疫情來襲,近半年來本港樓市呈下行迹象,加上不少人採用高成數按揭入市,市場憂慮負資產情況惡化。負資產是指,物業現時價值低於銀行貸款餘額,俗稱「資不抵債」,即使出售物業,亦未能清還銀行貸款。若要知道是否成為負資產一族,可以用按揭貸款成數(Loan To Valuation,簡稱LTV)來計算,一般而言,得出數值如大於100%,已經屬負資產一族。
按金管局數據,去年第四季末,本港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錄128宗,較對上一季的53宗上升75宗或1.4倍。回顧過往負資產情況,2008年金融海嘯時,負資產數字曾經在第四季錄超過1萬宗;2003年沙士時,更曾錄逾10萬宗負資產,佔所有按揭的22%,涉及金額達1,650億元。
星之谷按揭行政總裁莊錦輝表示,新按保政策推出前,綜合各家主要銀行數據,承造九成樓按佔所有樓按比例僅5%;但新政策推出後,選用九成按揭大增至10%。他預計首季負資產錄400至500宗,比上季的128宗上升逾兩倍。主要是去年10月起放寬按揭成數,多了買家以高成數按揭入市,另外亦包括銀行職員或居屋樓按,最高按揭比例達95%。樓價自去年底以來下跌8%左右,若樓價繼續下跌,該批以高成數按揭上車的買家就成負資產高危一族。
莊又指,疫情下本港樓價下調空間不大,反而供樓壓力更嚴重,原因是失業率開始上升,放寬按揭成數但又毋須計壓力測試,即是只要供款佔入息比率不超過50%就可以上車。如果近期被裁或減薪,供樓會較吃力。他建議客戶,即使銀行批按揭不需壓力測試,亦應自行「計數」。
學者:業主持貨能力較強
按計劃執行董事葉敬誠則認為,今年首季負資產有機會達1,000宗,情況不算嚴重。他指,「由2003年開始,(樓價)大致處上升軌道,我哋好難接受久違嘅負資產突然上升,但問題係,大家係咪接受到樓價永遠上升,先唔會出現負資產呢?定還是我哋掉返轉諗,如果接受到九成按揭,而樓價有上有落,負資產應該係平常現象嚟。」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相信,負資產宗數仍會上升,但情況不會太惡劣,主要由於過去銀行壓力測試把關嚴謹,業主持貨能力遠比以前強,就算承造高成數按揭上車,可能是賬面上「負資產」,實際供款能力未必受到影響,但他預期銀行貸款拖欠比率或會微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