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和平抗爭贏廣泛支持

倡和平抗爭贏廣泛支持

【本報訊】逾半年的抗爭運動有多個標誌性時刻,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報告特別提及7.1佔領立法會、7.21元朗恐襲、以及兩大攻防戰等事件,形容是運動轉捩點。儘管暴力抗爭能推動整個運動,但報告建議港人日後應以和平方式抗爭,以獲取更廣泛支持。

政府拒談判逼示威升級

反修例抗爭自去年6月開始,港人一直不同的方式表達訴求,例如佔領中環、機場、抵制中資企業等,但政府一直拒絕談判,迫使抗爭升級。

7.1回歸22周年當日,逾50萬人參加民陣舉辦的大遊行,有部份示威者晚上打破玻璃,佔據立法會大樓,成媒體報道的焦點。報告分析,事件成為溫和及激進抗爭者分水嶺,後者認為和平抗爭是徒勞無功,引起日後使用暴力的爭議。

三星期後,針對抗爭者的暴力突然升級。7.21元朗白衣人無差別襲擊途人事件引起全城震驚,很多人認為施襲是要警告抗爭者,若繼續參與民主抗爭需付出代價。

報告提出,運動另一個關鍵的轉捩點為11月的中大及理大圍城,報告形容兩大攻防戰或成全年最嚴重的暴力事件之一。

上述事件均涉及暴力,報告認為民陣一直走在運動最前線,協調和組織各種合法的抗爭活動。但隨着有部份年輕抗爭者採取了較激進的行動,如衝擊立法會,令運動內部對抗爭方式出現分歧。例如和平示威者認為有示威者故意破壞、甚至視暴力為合法的示威工具。雖然部份人不願公開批評暴力行為,但報告引述受訪的溫和的民主人士主張重新擁抱非暴力。不過,激進抗爭者就明確表示,公開批評暴力只會破壞民主運動的團結。

在其後的11月區議會選舉,香港又再尋求到求民主改革的新途徑。報告認為,事件證明通過非暴力抗爭的公民抗命能獲得廣泛的公眾支持,香港日後應採取此抗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