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傘後錯判 越打壓越反彈

京傘後錯判 越打壓越反彈

【本報訊】反修例抗爭由《逃犯條例》觸發,但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報告分析指出,抗爭運動之火早於2014年雨傘革命時已萌芽。佔領終結後,中國政府錯判局勢,透過DQ立法會議員等政治事件干預,港人無力感終在去年爆發。

長期干預 港人挫敗感積累

《基本法》承諾實現「雙普選」,但2014年8.31方案卻令港人感到失望,觸發雨傘革命。抗爭換來時任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時任學聯秘書長周永康等人鋃鐺入獄。報告認為當時中國政府錯誤地吸取教訓,誤以為對港採取更嚴厲的管治方針是防止再爆抗爭的唯一方法。

到2016年,立會選舉參選人需額外簽署「確認書」,表明擁護《基本法》。此舉令六名涉提倡港獨的候選人被選舉主任裁定提名無效,包括本土民主前線參選人梁天琦及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中共黑手更延伸至當選立法會議員,同年10月爆發宣誓風波,六名民主派議員宣誓時作出被指未符合誓言的行為,人大常委更藉此釋法,禠奪六人議員資格。

港府之後進一步打壓港獨,2018年9月引用《社團條例》將香港民族黨列為非法組織,正式取締,是回歸後首次有政黨被禁止運作。大專院校亦成控制目標。2015年港大發生副校長遴選風波,唯一人選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被指支持佔領運動,遭多份黨報攻擊,校委會終以暗票否決委任。報告認為,港人一直期盼落實《基本法》所承諾的民主改革,但同時越來越多人擔心北京收緊控制。中央種種形式的干預及港府的配合都令港人感到失望,長期積累的挫敗感終持續至去年,然後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