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要斬眼 - 古德明

我本來要斬眼 - 古德明

拙攔四月十二日《請鄭月娥自量》一文,說到香港這個偽長官「忽然猛斬眼」作欲哭之狀,見報時,「斬眼」卻變成「眨眼」。眨眼當然很好,但我本來要斬眼。

「斬眼」一詞,見於傳統文學,今日仍殘存於廣東話,只是似不見容於國語。元朝雜劇《月明和尚度柳翠》第一折風魔和尚有唱詞曰:「巡指(彈指)間春又秋,斬眼間晨又昏,則被他韶華荏苒催雙鬢。」這「斬眼」和元朝另一雜劇《城南柳》第一折呂洞賓唱詞中的「眨眼」差不多:「歎人間甲子須臾,眨眼間白石已爛,轉頭時滄海重枯。」

《西遊記》第四十九回觀音菩薩用篾籃收了通天河的金魚精:「但見籃裏亮灼灼一尾金魚,還斬眼動鱗。」《醒世姻緣》第七十七回童奶奶閱歷豐富:「斬斬眼就知道(來者)是狄希陳的大娘子。」《西遊》、《醒世》的「斬眼」,幸好都沒有被改為「眨眼」,讀者還能看到「斬眼」的用法,不似《水滸傳》:《水滸》中那些魔頭,有些版本一律作「殺人不斬眼」,有些則一律作「殺人不眨眼」,也不知原文是「斬」還是「眨」。

我向來認為,寫白話文章,不妨夾雜些文言,也不妨夾雜些傳統白話用語,不可拘泥於什麼「我手寫我口」,非現代國語而不用。文章與口語總有不同,中外如是。當然,傳統與現代文詞必須糅合得當,否則讀起來就覺不協調。至於怎樣才算「得當」,沒有人可以界定。岳飛曾以八個字論調兵遣將之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