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1日,台灣公佈武漢肺炎確診首例,當天晚上,PChome集團董事長詹宏志接到同事急電,告訴他一件奇怪的事:PChome原本準備的半年庫存口罩,一下子就賣完了。
PChome是台灣極少數有庫存大量防疫商品的電子商戶,因為他們認為,社會如果有急需,他們就應該要有所準備,「但沒想到是像這樣,高達半年庫存可以在一個晚上就賣完消失。」詹宏志說。
撰文︰蕭文康
口罩的問題幾天後因政府徵收而暫告段落,但接下來在商品進出貨上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更讓詹宏志和公司因疫情而被重新教育。詹宏志憶述:「那是一個從沒碰過的場面。」他用電腦駭客攻擊的專業字眼形容,整個倉庫像是受到「DDoS攻擊」(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attack,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一樣,大量集中在某種商品的定單,結果倉庫出不了貨,「過年前看到出貨落後的定單,竟高達9.5萬張。」過完年後,入貨竟又出現困難。只要是從海外入貨、供應鏈涉及中國的,先是要貨要不到,後來貨雖出了,運送又出現問題,但因定單增長很多,「只好增加大量人力,過年以來倉庫增加300多名人手,就是為了處理這些定單。」
世界停頓時 網絡成替代系統
敍述這些事情時,詹宏志像經歷一場浩劫,即使這段時間集團網站增加超過150萬名過去沒向PChome買過東西的新客戶,但絲毫不見他有業績爆升發大財的喜悅。
事實上,在過年前後這場病毒肆虐下,PChome內部如臨大敵,要同事進行各種演習:如果全部人都不到公司上班會如何?如果台北封城,物流要怎麼處理?開會全部用視訊,所有人都被隔,要如何工作?
PChome也把萬一封城之後的物流路線做了沙盤推演,更把倉庫作業標準改變,例如萬一有員工確診必須隔離,出貨要怎辦?如何應用各個倉庫來替代?這些假想狀況,幾乎全部演練過。詹宏志坦言,這次武漢肺炎影響層面之廣,是他工作生涯中從沒看過的,「它的恐懼不見得比SARS更強,但對我們原來生活的破壞力比SARS更大,讓我學到很多。」
詹宏志解釋,2003年SARS爆發前後,台灣上網及在網上有買東西經驗的人,幾個月內就從不到20%增加到快50%,「SARS對台灣的網購產業起過關鍵作用」。
而這一次,台灣已是大量使用網路的社會,台灣防疫的過程中,用到的網絡工具也特別多,不管是口罩地圖、網購口罩、餐廳依賴外送平台比例的增加,可能都會改寫疫情過後的社會形態。
詹宏志指出,這次疫情和SARS不太一樣,它讓全世界封城和隔離,當很多大家熟悉的世界不再運轉,「如果是網路發展比較好的社會,它還是有一個替代性的系統可以運作。」
疫情3大影響 建網購新模式
「也許可以說,這次疫情讓我們見識到一個新的東西,叫做『不接觸經濟』或是『無接觸經濟』」。詹宏志舉例,像在最早封城的武漢,「美團外賣」就像Uber Eats一樣,把食物送到家門口。
詹宏志歸納,這次疫情對電商產業至少出現3個影響。
第一、有些人因防疫商品或生活用品開始網購,這些人一旦網購,就會跟2003年SARS那些新來的使用者一樣,不會離開網路的服務。
第二、這段時間內,很多實體商店下了很大決心要轉型應用程式介面,因此,網路未來可能就不只是一個行業,而是每一個企業應該要有的技能。
「每一個企業都要有一個網路的服務管道,所以網路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是所有人的工作內容之一。」
第三、網路未來會成為「社會運作的備用系統」,萬一社會不能動時,網路會成為社會運作的一個基礎建設。
好奇疫情對這次電商的衝擊和影響,本報試圖釐清。
記:本報記者 詹:詹宏志
記:疫情對電商及網路是有利的嗎?
詹:在第一波疫情的階段,網路是一種社會運作的替代系統,在這階段網路是獲利的;但長期來看,沒有人能在災難中獲利,最大困難是整個社會的購買力會下降,沒有人買東西。
記:那麼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詹:這就是為何政府要紓困和推酷碰券(優惠券),一個是要救濟,一個是怕經濟停下來得積極去刺激經濟,可是一個社會資源承擔能力有限,一個工作者現在可能手中還有積蓄還可以過一段時間,但再拖延下去,人就會更小心謹慎,衝擊就會更全面性,沒有一個行業能夠豁免。
事實上,疫情不僅對詹宏志所處的電商產業產生衝擊,他強調,這病毒的影響不是只有在經濟方面,而是連國際政治及外交都牽動。
「從來沒有看過一隻傳染性病毒可以重劃世界的權力結構,至少我有生之年第一次看到。」
根本性變化 衝擊生活之日常
詹宏志直言,疫情會如何改變世界還要再觀察,因為變化實在太驚人,「有些各種行業起了根本性的變化」,例如這10年來在全球蓬勃發展、最大動能來自亞洲的郵輪產業,在疫情過後預期也不會恢復榮景,「郵輪產業永遠會變成一個陰影」。
此外,這次搶購民生、防疫用品的經驗,也會衝擊大家對日常生活的看法。「存糧」的想法從此會進入所有人腦中,家裏即使沒疫情也會預備一些防疫用品,這會成為未來生活的基本概念。
不但如此,對聚會、往來、旅行、國與國之間的邊境看法都會變。像印度、中國及美國社會最底層的就醫機會不平等,乃至於整個社會對健康醫療保險體系的看法也會不同,很多國家可能會重新考量它的醫療體系。
還有供應鏈的重組,過去全世界的分工也會出現變化,例如一部蘋果手機生產過程中每一個國家都有幾十個零件,復原過程就會特別困難,這件事也會改變世界發展方向,還有各國對中國的看法也會影響深遠。
在這樣的巨變下,政府在防疫外,還能夠做甚麼?身兼總統府國策顧問的詹宏志建議,要分短期、長期的措施。
短期是決戰境外,如果接下來沒發生社區感染,政府的防疫可說是成功的,但防疫過程是降低社會某些流動做為代價,會傷到一部份靠社會流動來生存的人,因此詹宏志認為,台灣短期要做兩件事。
首先是在這過程中受到傷害的人,例如失業或減少收入的人,社會要有一套快速救濟的方法,而且要快;另一是仍要讓台灣保有一定的經濟活動性,這就是大家在談要不要消費券的問題,這不是救濟而是活躍經濟。
從長期來看,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會起很大變化,詹宏志的感覺是,這次疫情第一階段貿易的困難是來自供應鏈,最近第二階段則看到需求面都停下來,「如果全世界都沒有需求,台灣的生產鏈會遇到困難,沒有收入,台灣經濟也會萎縮,這都是連動的。」
減低「MIC」比例 以符合國外要求
詹宏志認為,台灣的產業政策要有一個重組的準備,目標市場、生產來源,都要重新部署,過去高度依賴中國生產極可能要調整。「如果沒有調整,我們服務的對象也會要我們調整,將來出貨到美國歐洲可能會被要求,有一定比例是不能從中國出貨。」
台灣在本地是否有土地、人力能夠製造可能有困難,台灣需要有新的部署,新的部署也會牽涉到要發展哪些產業,要有新的想法,這都是政府該做的事。
詹宏志認為,以電子商戶產業來看,台灣網路發展在全世界算是前段班,而且全民的網路技能都是好的,這件事幫助我們在防疫的運作過程順暢,如果未來把這能力發展更強一些,最好還要具備國際網路服務的能力。
「這些事業未來產生新的競爭力,或新的世界分工,可能也是很重要的。」
在這些疫情衝擊與未來變化之外,對喜歡旅行、和朋友聚會的詹宏志而言,有個願望,他希望疫情過後,能夠再重新做這些最想做的事,「尤其是『在家請客』,最近都沒有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