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循環:缺新資金成本地球壇死局

惡性循環:缺新資金成本地球壇死局

獲政府每年資助超過2,500萬港元的「鳳凰計劃」及「五年策略計劃」已合共推行10年,可是香港足運幾乎原地踏步;本地體育界及足總高層公開承認,本地足運的最大問題是缺乏穩定的新資金來源,球會營運極困難,至於談論多年、政府推出的稅務優惠也只聞樓梯響,無法預知何時實行,長期缺新資金,成了死局。

體院主席林大輝近期多次在其訪談節目指政府政策向足運傾斜,而傾斜政策卻未能令足運重新起飛,更不可能帶起向來疲弱的本地體育文化。足總除靠政府每年撥款,便是賽馬會資助,不過,馬會資助主要投放於青訓、活動及比賽等,而港超聯球會受惠於馬會贊助,僅是每季社區盃合共65萬元。

林大輝

據說,鳳凰計劃開始後,足總接觸超過200個機構以爭取支持,可是除港隊早幾年的熱潮外,其餘港超聯球會總缺新資金加入,近季只有超聯尚有國內保險公司冠名贊助(條件是球會要向該保險公司投保),其餘各賽事並沒任何贊助。

政府及足總推動足運,長遠的目標應是令有志向職業足球員發展的青少年,可以在一個健全的職業聯賽打拼;無奈不少球隊長期依賴熱心足運商家獨力支持,政府空投放資源於足總架構及策略,沒有相應政策協助球會取得更多贊助,每季也是「塘水滾塘魚」,球市自然反彈無望,個別球會朝不保夕,維持職業隊營運後已再無多餘資源作長遠發展,不斷惡性循環變成今日的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