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改善空氣污染問題,政府2011年設立3億元的「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用以資助試驗適用於公共運輸業界及貨車的綠色創新技術。但基金批出的多個項目,有部份已完成試驗卻未見報告。立法會議員形容事件匪夷所思,環保署則聲稱已要求參與試驗的評核機構盡快提交報告。
截至2019年12月,環保署共批出183個試驗項目,84個已完成試驗、37個正在試驗中,以及62個正籌備開展試驗。當中只有38個項目提交試驗的最終報告、35個項目已提交中期報告,意味有部份項目已完成試驗計劃,但遲遲未見任何報告。
許智峯斥匪夷所思
以早前停業的捷輝汽車有限公司為例,屬同一董事謝健良的另一間公司「添慧有限公司」,早於2012年已獲批出資助,試驗兩輛混合動力小型巴士,並於2014年試行。按環保署資料顯示,計劃普遍試驗期為兩年,推算該試驗項目約於2016年已完成。
翻查「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的試驗報告頁面,無法找到任何有關「添慧有限公司」的試驗報告,包括6個月或12個月的中期報告。據報道交通運輸新聞的《Transit Jam》估計,該項目涉款250萬元。
身兼環境事務委員會委會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表示,立法會非常重視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當初會批撥款就係因為試驗完之後,報告係會用得到,到底呢啲技術係咪可以普及化、應用到喺香港同埋運輸行業,呢樣嘢係關鍵,就算唔得,都會喺份報告顯示到點解唔得,再交畀運輸署去判斷。𠵱家錢就批咗,但報告就冇,成件事好匪夷所思」。
環保署回覆指,現時環保署聘用兩間院校為獨立第三方評核者,分別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轄下的賽馬會重型車輛排放測試及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添慧有限公司的項目由研究中心負責,環保署一直與研究中心跟進進度並要求加快擬備報告的工作,研究中心已承諾盡快完成報告。環保署稱,服務費用只會在每個報告通過最後審批後才會向評核者支付,評核者的表現亦會影響其日後投標有關評估工作。研究中心回覆稱,有關評核仍在進行中,將於短期內提交環保署。
■記者李雨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