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銅鑼灣書店的小露台是林榮基的「身心靈花園」,花園沒花沒草,煙灰盅和電飯煲安靜地等待下一個任務。林榮基有時會站在窗前望遠,點一根煙,抽一口,輕煙四散。不過,他總會把露台的大門關上,因為一颳風,煙味隨時從露台飄入書店再經過走廊溜進鄰居單位裏。歷史教訓是活生生的:「如果啲煙吹咗去嗰邊,人哋會投訴。」香港鐵漢流落台灣計劃重整旗鼓,不斷適應異鄉的框框條條。
記者: 盧燕儀 周凱瑩 朱姵慈 沈君帆
攝影: 夏家朗 彭志行 張貴翔 沈君帆 梁建裕
今年一月台灣大選前夕,林榮基租下台北捷運中山站附近一個高層商住單位,準備重開受中共打壓陰乾的香港銅鑼灣書店。那時,整個單位空蕩蕩,書店招牌也未掛上,開市大吉揮春孤零零地隨風飄揚。開門做生意,門當然要常開,但單位風涼水冷,一颳風,門就閂,林榮基三扒兩撥自行裝上門鉸,保證開門大吉。林榮基在走廊外牆比劃,這裏要掛招牌,那裏是壁報板:「新書店叫甚麼名字?都是叫銅鑼灣書店。書店不用改名,而且這個書店名亦好有象徵意味,共產黨用暴力手段將它推翻,將書店的人拉晒『困住』,好明顯係限制我哋的出版言論自由,我喺台灣重開,好有抗爭意味。」
年輕抗爭者叫林榮基就基哥,不認輸相信是林另一個外號。本身是香港銅鑼灣書店長的林榮基,將書寄給內地讀者是常事,然而,書店計劃出版《習近平與他的情人》中共高層秘聞懷疑觸犯龍顏,包括林在內的書店五子先後被擄、被拘、被失蹤,林榮基惹上涉嫌非法經營的莫須有罪名,在內地坐了整整八個月黑牢,林回港踢爆中共陰謀,毋忘籌劃重開書店,想過在香港重開,也想在台灣另覓天地。港府去年修訂《逃犯條例》,中共黑手伸向香港,林擔心「被送中」毅然避走台灣,去年四月二十五日隻身赴台。林首半年安身,後半年立命,九月香港反送中運動波瀾壯闊,台灣銅鑼灣書店眾籌火速達標;眾志成城,眾籌成功借了第一把火給林榮基。
林榮基原先選址西門町一帶,一心想親近年輕人,記者也跟着他跑過一趟,去過香港著名影評人蒲鋒的書店,也跑入小巷吉舖一探虛實,他看來最鍾情香港銅鑼灣書店式樓上舖,奈可西門町類似店面租金高昂最後被迫作罷。他一度心儀東門一個臨街清水舖,後來發現東門街舖夜市人流冷清,當機立斷,立即斬纜。中山站是台北的銅鑼灣,年輕人來來往往,林年初以月租三萬多(約7,700港元)租下現址,農曆新年前索性搬進書店,人和書店二合為一,書店就是家。詎料,一月農曆新年闔家團圓之時,武漢肺炎極速蔓延,為書店重開抹上層層陰霾。
三月,世紀瘟疫鎖全台,台灣銅鑼灣書店格局亦逐漸成形,書店中間的鎮店書櫃放置大量香港研究書刊,反送中運動攝影集、紀念集琳瑯滿目。香港專櫃對面是社會科學、歷史類,評論專櫃;社科專櫃後面擺放西藏、蒙古、新疆地方研究叢書,牆邊的中國大陸台灣專櫃,存放歷史文化評論書籍。不過,廿五、六個書櫃近半仍然空蕩蕩,「生意細呀,人家做誠品、金石堂博客來,長做長有。」半生賣書人在台灣遇上入書難,三月杪開店的計劃打上問號,林戴上招牌式鴨舌帽,掛上你我出街必備的口罩,拿着美國劇作家奧尼爾(Eugene O'Neill)劇作《日暮途遠》(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走進台北捷運站,前往二手書店:「因為很多書都沒有,要到舊書店執番少少。」
「假如我生成一條魚或一個人(唔係)或者係一隻海鷗,豈不是更好?因為作為一個人我既不是懂得去愛的人,亦是一個不懂得被愛的人,一個無所依歸的人,始終不免就會愛上了死亡!」林榮基一口氣念出《日暮途遠》的台詞,發出「我懂的」會心微笑:「呢本書有啲台詞我會念同抄,因為佢嘅感情很深──人世的波折。」在左派家庭成長、接受愛國教育的林榮基一生經歷多番跌蕩,做過中華書局,六四驚醒盲目愛國夢,5年後創辦銅鑼灣書店,他之後的遭遇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我念嗰句其實都幾貼切,我自身環境變化得好大,我會聯想到有啲故事裏面。」林榮基把《日暮途遠》的台詞念得滾瓜爛熟,在有意無意之間念漏了一句:「我永遠是一個生活不慣的外人。」(As it is I will always be a stranger who never feels at home, who does not really want and is not really wanted, who can never belong, who must always be a little in love with death!)
台灣銅鑼灣書店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高懸:「佢哋以前過嚟送畀我,作為一個表態,我係支持台灣獨立、西藏獨立、香港獨立。我呢種人──自由主義者,有獨立先可以有自由。」台獨、光時旗幟下,一張組合櫃碌架床「非常香港」,林榮基每天早上起床梳洗,再下樓吃早餐飲咖啡,之後回到書店工作。他初到台灣曾做過連場噩夢:「夢見佢三個人:一個陳處長,一個姓史,一個佢嘅助手,喺好黑暗裏面撲了出來,開始綁架我,咁我要反抗,幾驚惶,叫了出來。」林榮基表示,他在香港從未發過類似噩夢,他相信因為台灣保障人權、自由,令他感到心安,潛藏在心裏的恐懼終於得到終極釋放,他自此驅走心魔,輕裝上路。
「麻煩了。」周一(20日)早上,記者發了一個短訊追問他對中國公安部副部長孫力軍受查的看法,林一如以往禮貌地回覆,然後傳來兩張照片。兩張照片原來是一封律師信,警告台灣銅鑼灣書店名稱涉嫌侵權,林不點名批評中共無所不用其極:「好明顯呢間獨立書店係對中國大陸共產政權的一種反抗,他不希望我們在台灣重開,所以今日見到呢個好明目張膽的手段,這個我哋當然係繼續抗爭,呢個對我哋嚟講我哋係唔怕。」林翌日如常落樓飲咖啡卻被人用紅油淋頭:「我一生第一次被人淋油。」斑斑白髮沾上點點紅油,驟眼看來滿頭鮮血,林擔心暴力手段陸續有來,點名斥責中共搞小動作:「我哋唔驚,香港人唔驚,冇有怕。」
回帶一月,記者首次踏進台灣銅鑼灣書店,在空蕩蕩的書店提出類似憂慮,林連珠炮發地逐點反擊:「我發覺你哋提出啲問題好奇怪,有朋友也問你(林)擔唔擔心搞間書店有咩危險性。我話如果一間書店是合法經營的人,擔心的是想破壞書店的人,我使乜擔心,我發覺係倒過來,安份守紀反而要擔心,搞破壞的不用擔心,應該佢哋擔心,點解會倒過來,大佬(林不斷搖頭),唔正常呢樣嘢,你去傷害一個人,你唔使擔心,被傷害嗰個要好擔心。嘩,𠵱家係咩世界!」
台灣銅鑼灣書店的鎮店之寶是一本看似和香港問題沒關係的書籍──李劼的《中國文化冷風景》:「中國發生的問題有可能是文化、教育問題所造成,譬如我們看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專制政權和文化形成結構關係,政權推行呢種文化,呢種文化又主張這種政治制度。」台灣銅鑼灣書店會否出售中共領導人情史、宮廷鬥爭八卦等吸睛書籍,林的興趣不大:「我比較關注整個中國的發展及未來,我不大關注個人,因為個人太微不足道,哪怕是習近平,他也是微不足道。」
銅鑼灣書店明天在台北重開,林榮基不排除重新展開郵寄服務,內地讀者若有需要,他一樣照寄:「閱讀等於人與生俱來的自由一樣,閱讀是人的權利,違唔違法是佢哋定的,我哋唔理。」香港銅鑼灣書店的日常,林榮基一星期有五、六日到郵局寄書往大陸及其他地方:「十點食早餐,十點半到郵局。」郵寄書籍一度佔香港銅鑼灣書店整體業務的三分之二:「人應該有讀書的權利,又怎可以限制?」
「書枱不屈膝」。林榮基,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