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精」難變「救世者」 - 盧峯

「害人精」難變「救世者」 - 盧峯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標題「Is China Winning?」相當吸睛也相當嚇人,因為北京當權者的確在借武肺疫情造成的全球大災難渾水摸魚,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插手其他國家事務,推銷自己的專權體制。若中共真的成為今次疫情大贏家,世局將大倒退幾十年。

按《經濟學人》的分析,中國現階段雖未必有能力或意願像美國在二戰後那樣成為新霸主,但它在武肺疫情演化成全球危機後的表現委實相當aggressive,既發動大規模對外宣傳戰為自己洗刷是疫症源頭的印象,又擺出一副樂善好施的態度向其他國家提供抗疫必需品如口罩。外交攻勢更是一浪接一浪,務求打造負責任大國以至「救世者」的形象,當中的地緣政治利益計算包括擴大在全球政經影響力的意圖明顯不過。

事實上,中國的武肺疫情是否已受控外界難以確定,可它成為首個恢復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要經濟體則是事實。各大城市包括武漢已基本上解除封鎖,商場、食肆、工廠重開,鐵路運營逐步回復正常,只有對外交通仍大部份封閉。跟大部份歐美國家仍身處嚴厲封城令下,中國經濟在這一波衝擊中似乎贏在起跑線,中共肯定想藉此顯示自身的制度、政策、經濟優越性,再藉機推進影響力。

中國經濟自身難保

不過,仔細點看,中國的優勢其實水份居多,要自保已是困難重重,更不要說侵蝕美國的霸權。先看剛公佈的經濟數據,中國經濟今年第一季收縮6.8%,是1992年有數據以來最差;投資銀行界估計,中國GDP年增長隨時低於3%水平。

表面上看,武肺疫情衝擊下3%的經濟增長已算不錯,大有可能名列全球前三位。問題是中共紓緩經濟、社會矛盾及失業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快速經濟增長,再以此拉動消費及投資,形成一個良性向上的循環。但GDP增長大跌,開設新職位的能力大減,失業人數肯定飆升,加上內地的社福、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中小微企僱員一旦失業難有保障,當中衍生的社會政治問題不是發甚麼指示、念幾句支持習近平就能解決。

另一方面,中國自90年代中開始快速經濟成長後從來沒遇過重大經濟逆境,97、98亞洲金融風暴與它無關,08、09金融海嘯中中國更因為金融體系未開放而成為得益者,元氣不受損之餘還有力大幅擴大在全球的經濟版圖;中國巨企開始「爆買」外國企業及資產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換言之,中國從上到下,從官員到企業到上班族,過去30年都只懂得打「順境波」,對如何解決有效需求大降及經濟衰退沒有經驗,甚至沒有心理準備。在這情況下,北京能否順利讓國內經濟重拾升軌已是疑問,更不要說趁機向全球各地伸手擴展實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有三、四成倚賴對外特別是對發達國家出口,它的世界工廠地位主要也是為各發達國家市場服務。現在歐美發達國家因封城封關而經濟停擺,消費信心劇跌,吸納各種奢侈品、日用品的能力大為萎縮,進口商紛紛削減或暫緩對中國工廠的定單。這樣下來,中國工廠工人雖已基本回廠,各省市官員也大力落實復工復產的中央指令,但剛復工的工廠很快就會因為缺乏新定單而要重新關閉又或大削生產力。北京政府要維持工廠營運以免造成大規模失業及動盪不安已是困難任務,想對歐美乘虛而入只怕有心無力。

也許,真正有能力做的是發動那些「戰狼外交官」四處對人家的抗疫政策指指點點,再吹噓本身的抗疫成就,希望拿到多一點話語權。問題是,國際社會在疫潮下不管政府或民眾都掀起一片「反華思潮」,對中國充滿憤怒與疑慮;美國、澳洲已表明要調查源自中國的疫潮,英國等歐洲國家同樣在要求北京就武肺疫情作解釋,還有數以萬計民眾準備到法院起訴中國政府要求賠償。

短期內這股反中國浪潮難以平息,北京想當「救世者」恐怕無望,反而大有可能孭上「害人精」的包袱。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