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國務院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日發佈文件,透露將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中華白海豚,展開藥用研究。中華白海豚要「入藥」的消息震驚外界,當局急刪去有關內容,並向媒體辯稱有關提議只是科研用途,不涉商業行為。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對事件表示震驚,批評與中國宣稱保護中華白海豚的說法背道而馳,質疑「是否要把每一種動物都試一試有無藥用價值」。
官方有關文件提到,要把中華白海豚和中華鱟列為藥用動物,展開藥用研究,「針對白海豚、中華鱟等北部灣特色藥用海洋動物資源,開展其繁育、增養殖及抗逆性狀分子機制研究,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北部灣特色珍稀藥用海洋動物資源提供技術支撐」。諷刺的是,上周三(15日)才是中國設立的第三屆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但在差不多同一時間,「白海豚入藥」的文件出台並曝光,引媒體關注。
稱「特色藥用海洋動物資源」
中國網媒「封面新聞」前日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查詢,獲回應稱「會記下問題,報告領導」,但不久媒體再登錄該委員會官網時,發現該文件中有關中華白海豚的藥用研究表述已經消失。而《新京報》則獲當局回覆稱,文件所提要對中華白海豚進行藥用研究,就是「僅用於科學研究,不會作商業用途」。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對本報表示,就算只是科學研究不是商業用途,也非好事。近年中、港兩地對中華白海豚保育未如理想,主因受人為威脅和環境污染,令全球中華白海豚數量持續下降。他指現在中國官方竟打算將白海豚入藥,此舉與把白海豚列入一級保育工作背道而馳。他指香港海域為野生中華白海豚其中一個主要棲息地,「如果係野生白海豚,問題就更加嚴重,科研捉回去,有可能會弄死,死了繼續研究就會再捉,數量跌得更加快」。
資料顯示,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分佈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沿岸水域,在中國水域有四個族群,其中一個是香港及珠江入海口一帶。世界自然基金會網頁稱,香港西部水域全年均可能發現中華白海豚蹤迹,包括北大嶼山水域近青山、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赤鱲角及大澳。為慶祝1997年香港回歸,中華白海豚曾被列為「回歸吉祥物」大肆宣傳,但牠們在香港水域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目前全球中華白海豚數量不足6,000隻。
封面新聞/《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