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負人的滋味很爽吧 - 林夕

欺負人的滋味很爽吧 - 林夕

日韓台有關學生生活的電影,要很純情很專注於愛情才完全沒有一點滴霸凌元素。少年十五二十時,在校園裏就有了權力架構,而權力源頭不來自教師;上層不以成績為門檻,一般都一副黑社會模樣,也不知道是否黑道準會員,總之都像模像樣,像流氓像無賴。

綜合觀影所得,這些霸凌人出身與貧戶富戶無關,只有一條,都是問題家庭長大。如果是單親貧困家庭,母親的話一般都只顧生計,時間精力不夠用,只養不教,丟到校園了事。另一種母親則會夜夜埋怨前夫,上了年紀的怨婦還沈溺於失戀狀態。如果只剩下父親,一般都會酗酒,喝到大醉後什麼也做得出來。如果是富戶人家,家長對子女只有三個要求,成績成績成績,不能考第一,第二三也好,否則要捱一頓罵。

再綜合一點,所有霸凌人在家裏差不多全都受過父母特別是父親的暴力對待,不是拳打腳踢,就是呼巴掌。所有問題都用肢體或語言暴力解決,所有問題都用情緒發洩當答案,所有問題都是子女造成。

在家裏受盡了磨難,被當作出氣袋,在校園本來可以當作避難所,從地獄暫留天堂一段時間,跟同學做朋友,多了一個肩膀與樹洞,不是很好嗎?自己受過的,我以為正常反應是到此為止,到我這裏就截停這條霸凌產業鏈,不願意別人再受同樣的苦。

可現實,起碼那麼多電影反映的現實是,自己承受過什麼就把他轉嫁給別人。欺負人的滋味對某些人來說會很爽吧,就像炎夏喝冰涼汽水,喝完了有一口憋在肚子的氣噴出來。校園霸凌事蹟,有輕有重,輕者把生來就是弱者模樣的人當跑腿使喚,沒事也呼呼喝喝;嚴重者也有打打踢踢,指派為難對方的任務,有些違法有些違反人性。

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在殘酷的校園電影裏得到認證。可恨之人,為什麼就只懂用報復去平衡心理呢?在家中是一枚鵪鶉,在校園裏就變成變形金剛,很威武了,這也是做給同儕看的吧。可憐而可疑的是,大家都是同學,最高權力者是教師主任校長,為什麼受欺凌不據報,不反抗,只敢佛系抗暴呢?是怕日後被暗中擠兌排斥吧。

都說人際關係是個蜘蛛網,即便欺負你的,好像也被他們情緒勒索,投其所好,就會被霸凌自己的人所認同。都說,不能贏的話,就站在贏家那邊。很少人會說,你贏了,我們就不會算輸。在校園中這個你,就是班裏的觀眾,他們若果想贏,就別做沈默的幫兇,大不了報警。當然,以上電影不包括香港,報警也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