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大爆發】武漢肺炎病毒變異速度快,或令疫苗研究添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周日的論文指,病毒出現影響其致病性的重大突變,其中19種突變為首度發現,它們的病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可相差270倍。團隊直言「病毒株的變異和多樣性先前可能被低估」,呼籲藥物和疫苗研發必須將突變納入考慮。
李蘭娟團隊今年1月22日到2月4日間,在浙江11名患者身上分離了病毒,其中10人到過武漢。團隊將這11名患者的病毒分離株進行測序及全球數據比較,發現這批病毒有33個突變,其中19個為首次發現。研究人員在論文寫道,儘管只分析了一批病毒,但觀察到豐富的變異多樣性,「這表明新冠病毒株的真正多樣性仍被大大低估」。
研究指出,病毒已經出現較多變異,而且出現相當一部份與適應性有關的突變,且主要集中在病毒S蛋白和人類ACE2受體結合處的界面(即病毒入侵細胞能力之突變)。論文重點提到,不同變異病毒株在細胞病變效應和病毒載量方面,差異可高達270倍。
糞便樣本可分離出活病毒
研究特別提到,第11號患者的病毒出現令人始料未及的三核苷酸突變,在後續實驗表現「強勁」,大大提升病毒株複製速率和致病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三核苷酸突變的功能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又指目前的藥物和疫苗研發,必須將上述各種突變納入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三份樣本從患者糞便抽出,表明病毒能在糞便中複製,變相反駁中共官方喉舌近期報道「糞便中沒有分離出活病毒」一說。李蘭娟團隊這篇論文在國際醫學預印本發表平台medRxiv發佈,未經同行審議。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21日在國際醫學雜誌《刺針》的子刊發表原創研究論文,指武漢肺炎引起的疾病名稱雖是肺炎,但病毒幾乎攻擊各個身體組織,腸胃受襲尤為明顯。該團隊收集232名病人的病歷,發現21%患者住院期間出現腹瀉,遠高於原先報道所說的3%,很多患者更有血便症狀。這些結果均支持武漢肺炎經由消化道的傳播機制。
團隊認為,忽略腸胃症狀有可能阻礙部份患者的確診,甚至加劇病毒經排泄傳播的危害。團隊還發現,腹瀉症狀和武漢肺炎重症患者使用呼吸機及ICU病房有關聯性,結論顯示胃腸症狀可用於預測武漢肺炎患者是否會發展成嚴重呼吸障礙,這有助院方為患者設計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疫苗或年底發放 醫護優先
在疫苗研究方面,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國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高福20日表示,如果按照正常的研發流程,可能要到今年底至明年初才能使用疫苗,但在應急情況下,可能會於年底先向一部份醫務人員提供新冠疫苗。
中國科學網/《刺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