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小故事︰有心人巡垃圾站派罩力撐清潔工

抗疫小故事︰有心人巡垃圾站
派罩力撐清潔工

【本報訊】在病毒無處不在的日子,清潔工走在抗疫第一線,哪裏有疫廈,就身先士卒去清潔,又需清理街上口罩,保護裝備從缺,拾荒者亦同屬高危一族。

新福事工協會「關懷貧窮學校」轄下的拾平台成立兩年,是首個關注拾荒者的慈善機構。有見及此,3月底前一共收集捐贈約五萬多口罩,依靠三位全職員工和約20名義工每日走訪各區,已把約三萬個口罩送到前線清潔工和拾荒者手上。

工友自費購防疫帽

49歲的Peter(趙日輝)是其中一位統籌,在石蔭商場會合時,他拉開Ikea尼龍布袋,內有60包抗疫物資,分為兩種:裝有五個口罩的信封,以及額外附有消毒手液的透明密實袋。

他連月來日日出動,每次四至五小時,踏遍葵涌、九龍灣、觀塘至旺角太子一帶,走訪各大街市、回收舖及垃圾站,而每周必定回訪一個地區,保證工友獲持續口罩供應。最短一個小時內,因在街市遇上40多名清潔工友,一下子派光。

清潔工怕清理污水時被濺到,故自費購買漁夫帽,拾平台即為200位工友代訂。

疫情越見嚴峻,工友越見憂心,因裝備緊張。Peter走進垃圾站,裏面有幾位清潔工正休息,忙不迭互打招呼。一位六旬姨姨接過口罩信封,連連多謝捐贈:「我哋做九個鐘畀一個,洗坑渠做完要掉,好臭,好多水。」政府安排派懲教處口罩給外判清潔工,但因工作性質,一天一個口罩仍嚴重不夠,遑論一天兩更的街友。訪問當日之前,勞工處視察該垃圾站,工友反映裝備不足,公司才派發漁夫帽。姨姨拿起道:「掃街飛塵,但後巷唔係,飛污糟水,(希望)擋得好啲。」

不發聲,就無防護裝備。Peter接觸工友,發現領展旗下商場街市的外判公司不是無派口罩,就推搪口罩貨源緊張,僅派布口罩,甚至要求重用,全靠拾平台寫信狙擊,官方回應後,才再供應。

額外裝備如一頂漁夫帽,等同兩小時工資,「工友自己衡量囉,個人安全同金錢要取捨」。然而,即使外判合約寫明,承辦商必須向高壓水槍洗街工友,提供面罩及護目鏡,拾平台卻發現有公司走數,靠工會和議員向食環署追討才平息事件。今月初,拾平台代買漁夫帽,立即接獲二百位工友報名。

聞拾荒者慘況心酸

離開垃圾站,Peter下一站是回收站,只因街上難尋找拾荒者。他停在路口處,等了半小時,才見約十名拾荒者經過,常常一等就三、四小時。每逢拾荒者拉着車仔離開,他就遞上口罩,補上一句「身體健康」。有默不作聲的啞老伯,也有口罩都起毛粒的姨姨,足足戴了三天,只因沒錢買口罩。

最教他心酸是,有拾荒婆婆沒戴口罩,佛系地說:「我唔戴咪冇呢個需要囉。」但獲派口罩她又立即戴上。又有清潔工收到一小支消毒液,不捨得用,他問為何,才吐露心聲:「我唔捨得用,因為用咗我習慣要去買,咁我邊有錢再買?」他頓時心頭一酸說:「放心用啦,我哋會keep住嚟。」下次送了一支大支裝,對方喜笑顏開。他慨嘆拾荒者拾廢品,清潔工人洗街,是公共衞生重要一環,在抗疫一線,裝備卻嚴重不足。

政府抗疫支援計劃原定3月底發放1,000元津貼給清潔工,卻限食環外判工人,不論街上滅蚊及蟲鼠組、康文署公園、商場、大廈工人,統統無份。工人不滿,他只覺荒謬,社區隱形傳播下,清潔工承受同樣風險,政府卻「做啲唔做啲」。「你問我,醫護值得尊敬,佢哋都一樣(值得),默默付出,默默承受」。拾平台日日出動,也為政府滿是漏洞的防疫措施補遺。他無奈道:「做唔晒㗎,但在能力範圍希望回應到。」
■記者鄭祉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