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
上星期,老公拿着一封信來房間找我,給了我一個似笑非笑的眼神,就把那個小小的白信封放在我的書桌上後便出去了。我安靜地打開那個白信封,那是一封給我家二弟的國小入學通知書。
二弟今年9月要升小學了,究竟要不要讓他由現在私立的「一條龍」森林學校,轉到本地台灣國小讀小一?這是我們夫妻之間近大半年來,經常討論但又懸而未決的話題。現在國小入學信已握在我手中,這個決定已經迫在眉睫,不能再拖。
孩子需要有耐性的伯樂
三年前,我們大膽的帶着兩個孩子移民來台灣生活,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找到了現在他們讀的森林創意學校。這三年間,孩子非常享受在森林學校的每一天,隨着他們慢慢長大,大哥和二弟截然不同的性格也慢慢展露出來。老公常常笑說二弟的特質很像我,就是真正能讓我們感興趣的事情不多,但當我們找對了,就可以非常專注地發展,小腦袋也愛天馬行空,不懂他的人或會覺得古靈精怪,但懂他的人,就知道這小伙子不甘隨波逐流,心裏總是想要做些跟人不一樣的事情,然而這種獨特的性格,是需要一位有耐性的伯樂,來找出他的優點和長處。
森林學校採用主題教學,已經是比較跳出框框和體制外的學校,讓孩子有更多自由去發揮潛能,那究竟我們還在掙扎甚麼呢?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簡單而言,爸爸覺得二弟的性格和天份獨特,是沒有一間學校可以按他的需要去滿足他,在私校每年要花的幾十萬學費不是花不起,只是爸爸希望將在私校要付出的時間和資源,回收在自己手上,在國小讀小一,每星期有四天都是上半天課,可更有效和針對性地,讓孩子在課餘學真正有興趣和有潛能的東西,譬如讓他多去旅行,看看世界,也希望多花時間陪伴這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middle child」。
讓父母做孩子的伯樂,成為他成長中的主導角色,我們在移民台灣前,在香港做了兩年的全職爸媽,初衷也是希望多點陪伴孩子成長。 當然,學校和父母在孩子成長路上,各有互不可取替的的角色,但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一定比學校的影響力更大,孩子的自我認識、品格與價值觀,是需要最懂孩子的父母循循善誘,私立學校還是國小也好,都是孩子在學習和成長路上的輔助,沒有一間學校可以成為不同特質孩子的靈丹妙藥。
放下憂慮 同心同行
有時候我也會思考,讀哪一間小學,對一個人的人生會帶來多少影響呢?我們希望和孩子建立怎麼樣的親子關係?願意花上多少資源和精力去栽培孩子的興趣和潛能?
我們準備和孩子再一起跳出舒適圈了嗎?媽媽的心臟還需要變得更強大,強大到要一起和孩子在這個不一樣的選擇上護航。就像我們三年前移民來台灣時的抉擇,深信神對我們一家必有預備,這一路上神對我們的供應真的超出所想所求,盼望着我們一家人的同心同行,放下對未知前路的不安和憂慮,引領着我們的孩子尋找適合他們的新天地。
撰文: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2017年5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