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陂圳溝灌.噴灌.滴灌 - 坪原猴

【越陌度阡】陂圳溝灌.噴灌.滴灌 - 坪原猴

【越陌度阡】
今年已是連續三年出現「春旱」問題,一般在清明前便應細雨綿綿,農夫不用擔心淋水,但近年反常的天氣好像在作弄農夫,要我們花多點心機在澆水灌溉上。很多人以為農業必有灌溉,事實世界上的耕地有八成都沒有人工灌溉,農民只是望天打卦。

中國是農業古國,也是其中一個水利灌溉工程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周朝已有運河及陂圳的概念,把河水蓄起以人工水道輸送到缺水的地方,增加生產能力。秦朝的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是為經典,一方面解決成都一帶的水患,另一方面把多出來的岷江水帶到成都平原北側較乾旱的地方,體現了「以有餘補不足」的智慧,到了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運作中。

溝灌水田驅蚜蟲 噴灌節省勞動力

古代灌溉的方式是引河水漫浸耕地,再以堵塞方法控制水量,華北的小麥區便是用這種方法,是為「漫灌」(surface irrigation)。南方的水稻就更需要人工灌溉,千年以來建成複雜的水利網絡,以陂塘蓄水,以圳溝輸送,拾級而下,讓江河水平均分配到山地平原,以長江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最為龐大。

香港的農地也有一套小巧的水利工程方式,築起俗稱「陂頭」的小型水壩,再由石屎水溝引入田地。當水引入田中後,因為菜田瓜地跟水稻不同,不可以淹浸,所以便會築起「一壢一壢」隆起的田畦,田畦一般是三至四英呎寬,長度不一,原意是排水之用,避免大雨時淹沒菜田。不過,田畦之間的坑溝在平常也可以引入淺淺的水流,滲入土中潤田,農夫也可以用長柄水殼戽水潑上田面淋水,這種灌溉方式是為「溝灌」,是南方水源豐富的地方常用的方法。溝道又可以作運輸之用,從前有一種「肥船」,一呎闊,四、五呎長,淺平船底,可載放肥料或收成,讓農夫拖行,省卻不少體力。

六十年代漁農處有研究證明長時間的溝灌水田,其水面的反光可以驅逐怕光的蚜蟲,做這研究的便是農業界大大有名的李熙瑜博士,當年,他還只是一個熱愛農業的年輕技術員,現在有更多證明,表示田地定期淹浸,也可以大大減少害蟲的滋生。

到了八十年代,農業自動化是潮流,很多農田都加上自動灑水噴灌系統(sprinkler irrigation),農夫要請人挖池搭電、買水泵鋪水管,投資成本不菲,當年入場費用也要十萬八萬,但卻省下不少勞力,種出更多農產,賺的錢也更多,是香港農業最光輝的時代。可是,很多舊有的水利建設荒廢失修了,同時,很多原本靠水田滋養的生態也漸漸失去。

中國建壩佔水源 下游諸國不好過

到了今天,人口急增,食物增產的需要迫在眉睫,但從前的漫灌噴灌技術會浪費大量水資源,省水的灌溉技術成為近十多年的主流發展核心,其中以滴灌(drip irrigation)最為普遍。把帶有細孔的滴灌喉管針對性地鋪設在農作物旁,並且只需較低的壓力便可以推動系統,更可以順便加入肥液在水中同時施肥。滴灌雖然省水省工,但卻要消耗不少塑膠喉管,產生不少廢物。

世界農糧組織(FAO)提出了新一代的灌溉農業綱領,首先是肯定了灌溉對農業增產的重要性(現在世界上只有20%的農地有灌溉協助生產,但卻佔總糧食生產數量的四成),但是,卻不可為了灌溉而剝奪了生態系統的水資源,而且更不應擅自把流經多國的河道築起水壩,霸佔用水,減少下游國家可用的水資源。近年中國藉發展水力發電及農業現代化在滇緬(雲南省至緬甸)一帶大量修建水壩,令到湄公河下游諸國缺水,甚至做成生態災難,不談霸權的中國卻早已霸佔上游水源,讓下游鄰居不好過了。

噴灌的附加價值:彩虹一道。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