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金魚缸】上市不久的基金愛股瑞幸咖啡,月初自爆誇大22億元(人民幣.下同)交易,股價隨即急挫八成,兼累其他中概股捱沽;其後另一美國上市的好未來教育又自爆有員工偽造合同誇大收入,一時間真是「假作真時乜都假」。散戶除了避之則吉外,有否方法可自製紅旗,給自己一個防地雷的預警?今次便嘗試以Python寫一個運用Benford Law(班佛定律)來分析公司賬目真偽的小程式,並以瑞幸賬目作實戰。
是次瑞幸的假數事件,源於沽空機構渾水於2月分享的一份89頁匿名報告,詳細描述公司如何誇大咖啡的售價及定單紀錄;報告聲稱動員了1,500全職及兼職人手,合共記錄了多達981個瑞幸分店營業日的生意,平均每日觀察11.5小時。一般散戶如你我,自然不可能有這麼多資源,去追蹤一隻股份的生意是否有水份。因此只能用一些旁敲側擊的方法,試圖衡量公司賬目的可信性。
「1」出現機會應遠較「9」高
今次介紹的Benford Law,是一個數學現象,指實際生活出現的數據集,其每個數字的首位數出現機率並不均等,而且有迹可尋;如以「1」為首的數字出現機會,較以「9」為首的數字高五倍,而非位位九分之一。出術者不知道有這個特定分佈,還以為看起來很隨機才沒有破綻,誰知反而露了餡。
Benford Law被廣泛應用於商業金融,以至人口普查或選舉等數據有否被動手腳的偵查上;在美國,Benford Law曾在一些金融詐騙案中,被法庭信納為證據。
可睇到Enron業績有問題
數年前,《華爾街日報》便曾運用Benford Law在已破產的Enron賬目上,發現確與Benford Law預測的有偏差;其賬目中以1、8、9為首的數字出現頻率太高了。Enron一度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但2001年因為令人咋舌的會計醜聞而破產,其核數師安達臣亦被拆骨吞併,Enron事件成為企業詐騙的經典案例。
那Benford Law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拿公司財報為例,將多份業績數據收集起來,撇除當中有重覆的(如數度出現的純利,便可只計入一次),以及一些不可能加入水份的,如股價或股數等資料便可以剔走,百分比、加總的數字都排除後,抽取每個數字的首個數目字,如10,966的1字,計算其出現的頻率,然後與Benford Law所發現的頻率比較(由1至9,如此類推為30.1%, 17.6% 12.5%, 9.7%, 7.9%, 6.7%, 5.8%, 5.1%, 4.6%,對,1為首的數字出現機會為三成,而9為首的只有4.6%),檢視有沒有相差很遠的,然後再用一些統計測試如平均絕對偏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或Chi-Square Test等,來檢驗有關偏差是否有統計上的支持。
我今次便從美國證監的網頁,收集了瑞幸咖啡2017年度至2019年度第3季的業績數據,以Benford Law測試之,馬後炮地看會否預先出現警號;方法是收集季度業績中的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及非通用會計準則業績表等賬目,清除掉重覆提及的數字如純利及期初期末的現金結存,然後以首個數目字的頻率與Benford Law的預期比較。
結果見圖一,將瑞幸去年二三季度業績一起比較,發現賬目中1為首數字的比例較低,而2、6則較高,當中較大筆為6.6億元的去年第二季咖啡飲品銷售收入,較第一季收入激增82%,以及同樣激增的經營虧損6,900萬元。不過整體而言,並未在統計上違背Benford Law。
瑞幸賬目2、6出現過多
若單看第二季業績又如何(見圖二)?會發現1、3、4出現的頻率都比預期少,但2、6為首的數字則顯著較多,包括6月底的2.06億元短期投資、2.1億元其他產品銷售,及期內用於投資活動的24億元(而首季卻有7,600萬元投資淨收入),更重要的是這一季的賬目與Benford Law的偏差在統計上站得住腳,意味紅燈亮起,值得進一步深挖。
Benford Law當然並非萬能,以上小實驗只是一個很概括的測試,而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算測試準確,但具體那些地方出術,仍要財務專家去診斷。正如測謊機都可以失準,不少賬目有問題的公司,也可能通過這條定律的測試,但起碼這可以作為一面紅旗,警示投資者再深入追查。有興趣的讀者可電郵在下索取程式。
尼奧
作者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