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
今日同大家介紹《小黑人桑波》(Little Black Sambo)的故事,這本英國童書於1899年出版,講述桑波與四隻老虎於森林相遇的故事。有一天,桑波的父母送給他美麗的紅衣、藍褲、綠傘和紫鞋,桑波於是穿上新裝到叢林裏玩耍,一路上卻先後遇到四隻老虎,桑波只好將衣物送給老虎,才換得不吃他的承諾。老虎獲得戰利品之後,高高興興自視為是森林之首。沒料到老虎們後來彼此遇上,爭執起誰才是群雄之首,先口角繼而動武,四頭巨獸大吼互相撕咬,繞着椰子樹下追逐,因為轉得太快了,他們慢慢的融化,到最後老虎們變成了一大灘奶油。躲在樹上的桑波趁機抓起新衣跑回家裏。
這個聽起來很一般的童話故事,沒怎麼好說嘛!如果我告訴你這書之後帶來一個種族歧視的風暴,或者會讓你有興趣聽下去。《小黑人桑波》是蘇格蘭作家Helen Bannerman居於印度期間的創作,出版後非常受歡迎,歐美家長均認為故事題材正面,熱賣期間更出現過盜版。可惜風向一轉,有人提出這書有冒犯黑人並隱含種族歧視,不單止被歐美國家列為禁書,更被美國教育系統所摒棄,甚至消失在美國兒童的讀物清單之中。
以種族歧視作防護罩
故事主角桑波(Sambo)一詞,在當時的英文用法中,泛指具有非洲裔血統,此詞亦曾經在不少文學作品中出現,Sambo被用作印度僕人或是非裔美國人的統稱。有學者曾指出當白人女孩被描繪成藍眼金髮、小天使容貌之際;同期的黑人男孩的黑臉孔加上大紅厚唇、圓睜大眼、其實是進一步強化主流白人對有色人種的歧視;簡單來說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原始人,事實是不是真的就是這樣?
童書作為一種文化的軟實力,反映一個社會的世界觀與族群關係。由白雪公主、小美人魚,到膚色黝黑的桑波,再到迪士尼系列帶東方氣味的木蘭,硬要說成反映白人高人一等,隱藏種族歧視。其實,大家是否想多了?就如世衞的譚德塞指防疫期間他受到台灣持續進行涉及種族歧視的人身攻擊,包括指出他是黑人等;難道指出別人的種族身份就代表歧視?這種以種族歧視作為防護罩的做法實在不敢苟同,正如桑波的圓眼厚唇及黑面外形,本來就與歧視無關,難道所有創作的故事,抹掉主角的種族背景,世界會變得更公平?
撰文:鄺穎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