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摧毀旅遊業,本來已經垂死的海洋公園,被迫關園多時,雪上加霜。回看曾經連賺11年的海洋公園,自從盛智文和苗樂文先後在2014、2015年離任董事局主席和行政總裁後,立刻由盛轉衰,虧損不斷增加,到今年瀕臨資不抵債的情況,在病情危殆狀態下攤大手板問政府拿過百億公帑救亡。很多人將海洋公園的失敗歸因於現屆領導班子的管理不善,但本報翻查相關數據,發現其敗根或許一早深種。
記者:關冠麒 陳詠恩
攝影:梁志永 李家皓
香港全年旅客人數在2011至2014年間急速上升,由約4,200萬上升超過45%,達到近6,100萬人次,增幅絕大部份來自內地遊客。海洋公園在2012至2013年度有770萬人次入場,迪士尼在2014年升至750萬人次,分別創出入場人次紀錄。但旅客升幅到2015年開始停滯,到2016年更出現顯著跌幅,累跌逾7%,兩園大受打擊,海洋公園更由2014至2015年度740萬人次大跌19%,至2015至2016年的600萬人次。
旅客回穩 人流不再
香港旅客數字期後回穩,到2018年更創歷史新高6,500萬人次。迪士尼亦反彈近一成,但海洋公園卻維持在600萬人次以下,顯示在2015至2016年間流失的客群並沒有回歸。到底是甚麼類型的旅客一去不回頭?
2015年10月25日,中國國家旅遊局發出通告,警告除了低價團的經營者及參加的旅客可能須承擔法律責任。自此內地旅行團登記數目急降,到2016年只剩不足六萬團,約為2014年高𥧌期的三分之一,其後數目只在五萬至七萬間徘徊。
海洋公園2016年尾公佈2015至2016年度業績時表示,當年入場的內地團大減39%,但團客仍舊佔非本地客群達三成,表示內地旅行團是公園訪客中極重要的部份。同年復活節,主席孔令成表示內地團客大跌,導致入場人次較2015年同期下跌雙位數,但人均消費卻反升一成,意味着流失的客群很大部份是逗留時間短、消費力較低的低價甚至零團費團客。
有香港旅遊從業員指,內地來港旅行團七成都會將海洋公園列為行程,由於海洋公園團體票只是正常票價一半,由陸路來港的兩日一夜旅行團團費,最低500、600元亦可參觀海洋公園;而迪士尼則沒有團體優惠,主要客群一直都是自由行。即使客群的組成現時似乎變得較「健康」,但由於海洋公園總收入有約七成依賴入場券,內地團的顯著流失就變成「最後一根稻草」,令公園微薄的盈餘變成每年兩億元起跳的虧蝕。
旅遊業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指,旅行團走下坡其實已是「時代趨勢」,由於各種訂機票等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越益普及,加上香港較安全方便,旅客可輕鬆就出行。崔指內地來港旅行的口味近年不斷改變,「以前去金紫荊、淺水灣已經好滿足……但一啲年輕、揸住部手機已經行得嘅旅客,會想深入去離島、郊外,喺城市入面睇怪獸大廈、彩虹邨」,種種因素都令內地團數目難以重回過往高峯。
海洋公園在盛智文時代曾連番舉債進行改建。今日海洋公園瀕臨資不抵債,盛智文曾經表示,舉債是經行政總裁小心計算,否認高估公園盈利。
還款能力備受質疑
2005年,盛智文團隊提出海洋公園「重新發展計劃」,希望以55.5億元預算增設70個景點,當中近42億元為商業貸款(部份由政府做擔保),其餘則直接由政府借出。園方提出還款方案:在2021年前還清所有商業貸款後,再在2031年前償還政府貸款。曾有立法會議員質疑園方能否在限期前還清所有債務,當時有份出席會議的董事、現任行政總裁李繩宗拍心口表示,「即使出現最壞情況(即每年入場人數較預期低13%),園方仍可在第22年(2027年)清還。」
但事實上,海洋公園早在2011年,已超越當時預測在2021年可達到的入場人次預測(700萬)。惟直到盛智文離任前的2014年,園方在九年內只還約三成商業貸款,仍有高達29.8億元商業貸款需在六年內清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