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賽池水花四濺,退役與不退役之間,很引人迷思。城中最熱話題莫過於孫楊因打破藥檢樣本瓶被禁賽8年,令不少人忍不住留下一句「兩支,thanks」,未退役被退役,可說自作孽。另一熱話,已退役的香港飛魚方力申去年打破英籍泳手Simon Holliday創下的45公里環島泳紀錄,更躊躇滿志,打算參加明年的先進組世界游泳錦標賽。
比他年輕幾代的飛魚張健達(Kent)保持四項香港紀錄,前年因傷患及心律不正,無奈宣告退下火線。上善若水,Kent靈巧轉身,與國際學校合作開辦泳班,以英語培訓新血,教得落花流水,這趟旅程若算開心,亦是無負這一生。在游泳的江湖,他仍未退場,忘形水,換個形態而已。
撰文:簡力斯
攝影:張志華
碩士 黑帶 八級鋼琴
筍盤是這樣煉成的。28歲的張健達形容自己是港孩樣板,小學開始,每天都是一連串課外活動,游泳、跳舞、空手道、鋼琴、唱歌,辛苦過打工仔開OT。不過這位港孩沒有抱怨,更練到周身刀張張利。小學考獲八級鋼琴、空手道黑帶,中學讀拔萃,成績優異,語言特強,英語、閩南話、福建話、西班牙文、法文無一不通。游泳獲獎無數,其後考入中文大學,畢業後成為職業運動員,再讀到運動醫學碩士,退役即開創自家生意,更愛上打泰拳,文武兼備。與這個氣宇軒昂的大男孩傾談,飛魚生活,不敢羨慕,只能佩服。
中學開始,星期一至五朝早5時起床,天還是黑黑的,匆匆十分鐘吃個早餐,5點半去到泳池練水個半小時,7點由灣仔趕回旺角上學,3時半放學又回到灣仔練習三小時,然後回家吃飯做功課。星期六練半日,之後是其他課外活動,這種叫飛魚生活還是非人生活?「那個年紀不怕辛苦,好捱得,而且有幾個同學一起,游完水趕返學,有時險些遲到,齊齊飛奔上學校樓梯,回想起來,其實幾開心!」到成為全職運動員,生活更為千篇一律了,每日就是練水、休息、吃飯、休息、練水、吃飯。
游到暈 保霸業
男拔是學界泳壇的長勝將軍,至今已27連霸,但原來險些兒斷纜。Kent見證着勁敵聖若瑟冒起,08年比賽首度移師城門谷泳池舉行,男拔挾15連霸氣勢強陣出擊,豈料初賽日已遭逢滑鐵盧,兩名主將被取消資格,總成績落後聖若瑟兩分。到決賽日整天賽事仍未收復失地,衞冕岌岌可危,直到最後一個接力項目,形勢是落後三分,但那一刻不容想太多了,Kent集中精神盡力一搏,結果他與三名戰友皆有超水準表現,以破學界紀錄奪冠,總分則反壓對手一分,保住霸業,全場拔萃仔陷入瘋狂,一時難以置信。
這一次逆轉勝,Kent為了替學校搶分,棄戰主項,轉戰200米混合泳,「平時練習都沒練蛙泳和蝶泳,游得很辛苦,游完上來暈倒要吸氧氣,第一次游到要吸氧氣。」蘇醒之後,他本打算放棄下午的自由泳項目,但最終堅持出賽,更在100米賽事掄元,「如果沒上陣,失去那幾分,連霸就斷纜了。」他為保加多利山榮耀而游到暈倒的事迹一直在校內傳誦,泳隊師弟讀書六年聽足六年,無不視為榜樣。
香港主場聲震天
Kent擅長自由泳和背泳,參加過不下三百多場泳賽,破了很多香港紀錄,曾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禮任港隊持旗手,2016年游泳世界盃九站賽事取得四面銅牌兼刷新200米自由泳港績,亞運及東亞運為香港奪取三面銅牌,直到現在仍是四項紀錄保持者。
運動員生涯,印象最深刻是這一幕:09年在香港主場出戰東亞運動會,當日比賽在九龍公園舉行,姨媽姑姐拉大隊到場打氣,他信心滿滿可贏得獎牌,可惜第一日賽事敗北而回,幾個隊友相擁而哭。到第三日4×100接力賽,他們重整旗鼓,發揮自如,終拿下季軍,那一刻全場站立歡呼,掌聲雷動。「從未如此震撼,九龍公園泳池不太大,聲音特別響,大家都興奮莫名。」在自己地方贏得比賽特別振奮人心,當時還未流行吶喊「香港勁揪」,但呼叫聲此起彼落,他至今還在夢境中聽得清楚。
峯迴路轉的銅牌
最峯迴路轉一次,要數2014仁川亞運,港隊在4×100自由泳接力賽游得「梗頸四」,雖未獲得獎牌,但以香港成績而言,算是交足功課。豈料半年後突然傳來消息,季軍的韓國隊因服禁藥被褫奪獎牌,港隊補上成為季軍。「真的很意外,這一面銅牌失而復得,驚喜得難以形容。」他亦從中看到運動員的反面榜樣,禁藥可令人身敗名裂,正如孫楊應該從未想過會被重罰停賽八年,甚至所奪金牌都可能付諸流水;而岩士唐就因犯下天條,失去七屆環法單車賽頭銜。
回想水道競逐之初,可不是順風順水,Kent中三、中四時開始長高,成績停滯不前,贏不了人,險些還輸了自己,一度想過放棄。「那時練得不好,不抵得隊友不斷進步,於是捉着別人的腳,影響他們練習,被教練狠狠責罵。又試過賴床不肯起身練水,教練很動氣,馬上找我的父母,說我不受控制。回家後,媽咪哭了,剛巧被我看到,自此我就不敢再偷懶。」年僅15歲的他領悟到,他不止是為自己而游,還背負了別人的期望。
虎媽
Kent脫穎而出,多得虎媽悉心鋪排。跟得媽咪一直陪伴他訓練、參加活動至中五,如要出國比賽,媽咪大都同往。小學時Kent的鋼琴、空手道都很不錯,他最終選了游泳,只因虎媽精密計算,認為游泳能為升學增添分數。「其實我樣樣都鍾意,既然媽咪建議,便選了游泳。很多人覺得游水好悶,一日要練幾千米,但我很享受水裏安靜、不斷向前的感覺。」
他喜歡所有激烈競技,現在愛上泰拳,因為跟游水一樣,全場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而長跑、高爾夫球等就不是他那杯茶。他承認好勝,試問職業運動員哪有不好勝?還記得第一次贏了三面獎牌,他興奮得在泳池跑來跑去。不過贏都要贏得有風度,不可侮辱對手是loser,「年輕時有點氣燄,有時會得罪人,後來才慢慢學識與人相處,很多泳隊的選手都是朋友,大家學懂互相欣賞。」
14歲首次代表香港參加泰國公開賽,覺得好威,見其他選手不算游得快,深信一定有獎牌,誰知遇上泰國冬天,比賽場地在室外,沒有暖水池,水溫很冷。「平時練水都在室內,未試過在這種水溫比賽,凍到全身僵硬,游得很差。」經此一役,他才懂得認真看待每一場比賽每一個對手。
換戰線
2018年亞運後,Kent正式退役。他左膊有傷患,加上心臟出問題,會在睡夢中驚醒,醫生認為是太大壓力加上訓練過度所致,而他當時剛完成碩士課程,在此時刻退役是功成身退。「游泳生涯沒有甚麼遺憾,想參加的比賽都參加過,只有奧運沒去過。2016年我的成績達到奧運資格,只是有隊友游得更好,未能躋身奧運。」
急流勇退,他與幾位退役運動員合作,在國際學校開辦泳班,全英語教學。「每個運動員都有壽命,我繼續做我這個年紀要做的事——提攜新人,延續使命。」他在大學讀體育運動科學系,之後進修運動醫學,這份新任務可學以致用。Kent自小以傳統方式習泳,不過今時今日,有些模式需要改變。他去過很多地方訓練,了解不同方法的優劣,希望採用科學、現代化的方法教學。「我不會採用以前的一套,那時游得多、游得長就是好,我希望小朋友可以開心地學習游泳技巧。有時都有家長問我,為何每堂都游得不多,我會向他們解釋,一定要循序漸進,首先要讓小朋友愛上這種運動。」
他帶領小朋友參加外國公開賽和本地比賽,看着小朋友的表現,總會回想起初出茅廬的自己,戰戰兢兢又充滿期待。2018年亞運最後一戰,他負傷出賽,明知成績不會太理想,但最重要是做好大師兄角色,與一班新人拍住上,紓緩他們的緊張情緒,並教他們注意飲食和熱身等準備工夫,就這樣把運動員的生命延續下去。飛魚躍出水面,張開胸鰭,在空中滑翔,那是另一番世界。
後記:飛魚怕大海
飛魚深諳水性,游水隨時比走路多,原來張健達竟是個怕在海中游泳的人。他參加過一次渡海泳,覺得海水顏色很深,水裏漆黑一片,他隨着水流向前游,不知自己游到哪裏去,恐懼油然而生,自此留下陰影。恐懼是因為失去安全感,不知方向。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有這種迷失感覺,看不到岸,只能一直在大海漂浮,等待奇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