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失蹤56年的真‧金漆招牌 - 鄭天儀

【詠物誌】失蹤56年的真‧金漆招牌 - 鄭天儀

去年在中環鏞記飯敍,已聽聞甘家有意把威靈頓街的總壇裝修一番,畢竟1978年遷入營業至今,四十多年也未大裝過,最要緊是把舊式酒樓所用的油渣爐頭換成煤氣爐;並改善大廚房的空調,否則很難請到廚師。

疫境實施「限聚令」,中環晚市凋零。連陸羽都暫停營業,92歲的Jimmy's Kitchen更光榮結業在即,不禁讓人記掛香港的老字號。想着想着就餓了,從大業走幾步路到有78年歷史的鏞記隊隻燒鵝髀抗疫,碰到鏞記掌舵人甘琨禮,他跟我重提了鏞記淡市裝修的決定。

幾年前為〈果籽〉拍攝鏞記復刻「風月宴」的專題而跟掌故王甘老闆稔熟起來,他有無限風月、老香港逸事跟我分享。得知鏞記大裝在即,我特意遊了一轉鏞記三樓最具特色的龍鳳大禮堂。甘琨禮細說當年工程參照北京故宮設計,並邀請內地專造寺院木雕的師傅駐守一年創作木雕,工程花費近三百萬,如今要復修再也找不到工匠了。

我的物緣不淺。遊店時竟讓我發現工人正在打包一堆雜物,甘老闆即時叫住讓我開眼界,那是鏞記失蹤了逾半世紀的金漆招牌。

「這個招牌經典,曾飄洋回歸,也曾不知所蹤,它是我父親甘穗煇的心血。」甘老闆興奮地說,這金漆招牌比他年紀還大,對上一次出現,自己還是三十未到的小鮮肉。

甘穗煇1936年以鏞記店名創業,在廣源西街開設燒味大牌檔,1942遷往永樂街32號地舖,名為「鏞記飯店」。1945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遷往石板街32號繼續營業,眼前「鏞記酒家」四個字就是當年的金漆招牌,酷愛古董字畫的甘穗煇更特意找來當年的書法界KOL歐建公題民間北魏書體。甘老闆娓娓道來,這招牌故事夠多了。

1945年中環石板街的鏞記舊貌,當時燒鵝名氣已經令門口大排長龍。

貼金又上漆 復修花工夫

「鏞記酒家這四字招牌當時是右讀至左,個『家』字的一捺像一把刀,俾客人投訴『鋸人』,於是我們就把招牌修改,將一捺修圓了,所以這個『家』字與別不同,有了這記號,證明你眼前這招牌是古蹟。」

不只這記號驗明歷史悠久,看到褪色、木屑剝落的痕迹,這招牌也能看出它飽歷風霜。甘琨禮說,1964年父親購置威靈頓街鏞記現址,10年內相繼購入相連的四個舖位分期拆卸進行重建,這招牌從此不見天日;1978年重新搬舖開張,鏞記字號也換上林語堂的題字。「我見證鏞記大廈從平地變成大廈,當時我得十來歲咋,三個舖位都巧合是32號。」如今七十有二的甘老闆回憶說。

後來,甘琨禮的大哥甘健成移民,曾經更帶上這祖傳招牌到加國,直至1989年甘琨禮親自把招牌原盒不動的運回香港,經歷幾次搬倉,甘家以為這招牌已不見了,因為最近裝修開始執拾,竟然有了開心大發現。

「近日我們流浮山的倉要交還,有工人找到了一盒東西,我一看那舊舊的盒子就認得它!開心到呢!」談到失而復得的祖業招牌,甘琨禮眉飛色舞,並已辛苦找到了復修師傅,「要運返福建找人重新上七次漆,再運回香港貼金箔,所謂金漆招牌,真是又上金又上漆的,非常花工夫,這絕活香港更已失傳了。」

甘琨禮幽幽說,去年社會運動,今年疫情,這段時間是他入行逾半世紀以來見過飲食業最冷的寒冬。「我好幸運,鏞記自置物業,加上我對仔女有心、有魄力接棒經營,否則我也無力撐下去。」

每個金漆招牌的主要成份,不是金和漆,是汗水;造出來不易,守下來更難。如此時勢,不知又有多少個老招牌從此失落,不見天日?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