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大家閒在家裏發悶,我倒是東摸摸西摸摸,有許多事可做,嫌時間不夠用,其中消磨時間的方法之一,是包餃子。包餃子包括了包雲吞、包葱油餅、包小籠包、包意大利小餃子等等,數之不盡,玩之無窮。
一般應該從擀皮開始,我知道用粗棍子把皮的邊緣壓薄一半,合起來才是一張的厚度,煮完熱度剛好,但我這個南蠻人粗暴,性子又急,不介意買現成的皮來包。
到菜市場的麵攤去買,五塊十塊錢,就可以買到一叠,拿回家就可以開始製餡了,自己做有個好處,就是喜歡什麼做什麼,超市買來的冷凍品,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的口味。
主要的食材是肉碎,去肉販處買肥多於瘦的豬肉,包起來才又滑又香,加上切細的韭菜或葱,就可以開始包了。要求口感的變化,我會加入拍碎的馬蹄、黑木耳絲,咬起來才脆脆哋,甚為過癮,若市面上找不到馬蹄,可用蓮藕代之,沒那麼甜而已,最後添大量的大蒜,拍扁後切碎。
調味通常有鹽,沒有信心的人可加味精,騙自己則撒雞粉,其實也是味精。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對它那麼害怕?只不過是從海草提煉上來的東西,不撒太多也應該不會口渴,但我做菜心理上總是覺得太取巧,自己是不加的。我甚至連鹽也不撒,打開一罐天津冬菜,即可混入肉中,也已夠味。
各種食材要混得均勻,戴個塑膠透明手套搓揑,我覺得又不是打什麼牛肉丸,不必摔了又摔,食材不爛糊,帶點原形更佳。
怎麼包呢?我年輕時在首爾旅行,首次吃水餃,那裏的山東人教我,邊緣塗些水,雙手一揑,就是一隻。當然摺邊更美,如果再要求美觀,網上有許多短片,教你五花八門的包法。
我嫌煩,包給親友吃還可以多花工夫,自己吃隨便一點,最快的還是買一個意大利的餃子夾,放入皮,加餡,就那麼一挾,即成。
這是包餃子專用小工具,雲吞的話還是手包方便,看到雲吞麵舖的師傅拿一根扁頭的竹匙,一手拿皮,一手舀餡,就那麼一揑,就是一顆,但自己永遠學不會。
當然喜歡北方的薺菜羊肉餃,或學上海人包香椿,但我要有變化才過癮,只是肉還是單調,最好加海鮮,通常我包的一定有些蝦肉,也不必學老廣說一定要用河蝦,海蝦也行,太大隻的話,可拍扁碎之包餡。
如果在菜市場看到有海腸,也買來加入餡中,青島人最喜歡用海腸為餡,不然海參、海蠣、海膽,什麼海鮮都可以拿來包。我有時豪華一點,還用地中海紅蝦呢。
去到日本,不常見水煮餃子,他們的所謂餃子,就是鍋貼而已,用大量的包心菜,下大量的蒜頭,他們的餡就那麼簡單,所以吃完餃子口氣很重。
到拉麵店去叫餃子,不夠鹹,但他們是不供應醬油的,一味是醋。說到這裏,我是一個總不吃醋的人,所以在拉麵店很少叫餃子,我最多點意大利陳醋,它帶甜,還可以吃得下。
餃子傳到意大利後,做法也變化無窮,最成功的是他們的Tortellini 小雲吞,一隻隻像鈕扣那麼大,我們的怎麼做就不肯做得像他們那麼小,味道也可真不錯,如果你愛吃芝士的話。工夫花多了,但是賣價則是我們水餃的好幾倍。
他們怎麼包呢?先擀好一層皮,用枝帶齒的小輪切之成方塊,再把餡一點一點放在上面,捲成長條,再把左右一捲,沾了水,貼起來,即成,樣子與我們包的一模一樣,意大利媽媽才肯下那麼多工夫,經過三星級大廚一包,更讓所謂的食家驚為天人,我認為是笨蛋,偶而食之則可。
水餃鍋貼都應該是平民化的食物,沒什麼了不起,填滿肚子就是,北方人還不經咬嚼,一下子吞入,吃個五十隻面不改色。
拜賜超市,當今水餃已是一包包冷凍了賣,煮起來也方便,不必退冰,就那麼直接拋進滾水中就是,用三碗煮法:水沸,下一小碗冷水,再沸另一碗,三沸,下第三碗,第四次水滾時,水餃就熟了。
我們自己包,吃不完也可以把它放在冰格中,跟自己的食量包裹,雲吞的話,我可以吃二十粒左右,水餃皮厚,我只能吞八隻,每次八隻分開包放進膠袋,丟入冰格中就是。
買了那個意大利餃子器之後,我一有空就包。本來想按照丁雄泉先生的做法,下大量長葱,包起來山東大包那麼巨型,但是用餃子器的只能包小的,長葱也用不上,改用青葱,切葱之後,拌以大蒜碎,撒點鹽和味精,其他什麼都不加,一個個包好後,吃時把平底鍋加熱,下油,一排一排地,加點麵粉水在鍋底,上蓋,煎至底部發微焦時,起鑊,一排排的葱油鍋貼上桌,好吃又漂亮,你有空時不妨做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