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林夕在專欄說,德國政府為防市民無事出街,在街上擺放超大型看板,劇透熱門劇集的結局,實在創意可嘉。誰知筆鋒一轉,夕爺說港台日韓也可效法,更舉韓劇《梨泰院》作例,說政府如果公開它的爛尾結局,將令不少市民在掃興中仆街。
實不相瞞,我剛看到《梨泰院》第十集。它爛尾我也略有所聞,只是不清楚如何爛。但要在煲劇過程中獲得最大快感,我們對劇集的態度,必須像《人民日報》評論國家一樣,只看正面而不看反面。對於爛尾之說,也要像大陸網民般「不信謠,不造謠」。請勿叫醒裝睡的人,否則我只能眼巴巴看着命運光臨。
《梨泰院》講朴全新為父報仇,「邪派」是財雄勢大的飲食業鉅子張大熙。全新有個青梅竹馬的初戀,任職於仇家公司,身邊則有對他情深一片、智商百六的天才少女幫忙。看了頭幾集,不期然想到《射鵰英雄傳》和《大時代》,都是為父報仇的故事,感情線也是一男周旋於兩女之間。朴全新剛正不阿,戇直倔強,似郭靖;天才少女自然令人想到黃蓉。
曾說過韋家輝劇很有金庸小說影子,但韋家輝厲害之處,不但是把武俠現代化,還融入佛、道哲學,角色設定也具莎劇風格。相形之下,《梨泰院》沒那麼豐富的層次,只是正邪對決有點《大時代》的張力。《梨》沒有哲學意味,但也反映世情。如第十集講張大熙公司因醜聞而形象受損,民眾杯葛,張大熙就說:「我能建立全國頂尖企業,因為讀懂趨勢,知道國民性。這國家的人,好了瘡疤忘了痛。他們今天杯葛,不久又會光顧。為什麼?因為我們的食物好吃。」
這番話未必適用於今天香港,卻肯定符合大陸現實。張大熙不就是中共嗎?天安門大屠殺,帶來三十年穩定繁榮,大眾滿意。庚子大疫,也不過憤慨一會兒,然後又是「好了瘡疤忘了痛」。中共至今不亡,不單因為讀懂趨勢,更因為它有份建構國民性。國民性並非與生俱來的本質,而是後天培養的習性。中共經營了七十年的後天環境,不就是為了令國民成為羔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