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鄭少秋的《楚留香》登陸台灣紀念日。三十八年前今天,這套TVB劇集賣埠到中視首映。在香港,它1979年尾啟播,1980年頭播完,至今剛好四十年。
風靡台灣的盛況,歷來歌功頌德不少:創下百分之七十高收視;計程車司機提早收工、夜市小販不擺檔,萬人空巷回家睇電視;掀起港劇熱潮,帶挈香港藝人過海搵真銀。我舉多一事──連蔣介石兒子、蔣經國弟弟蔣緯國將軍的傳記,都以《千山獨行》為名,出於深愛《楚留香》主題曲,他甚至指定喪禮要播:「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也真夠豁達應景。
奇怪,台灣人沒本土意識嗎?當時接受能力較強。眾所周知,此劇改編自武俠小說,古龍原著。古龍台灣人,但出生及啟蒙於香港,典型那一輩父母從大陸逃難、滯留我城、播遷寶島的經歷。你說《楚留香》屬於哪邊產物?何必劃地自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香港本土意識抬頭,我覺得有點過了。全世界都如此想的話,起初便輪不到香港創造奇蹟。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
別忘記,《楚留香》乃臨時披甲上陣。無綫被麗的電視《天蠶變》打到傻,遂動用全公司精英趕製,力挽狂瀾。所以,《楚留香》雖受歡迎,在港收視比例卻並非壓倒性。而在台灣,留意上文,中視的高收視亦僅七成而已,已經破紀錄,因為當地競爭素來就大。今天香港電視台之間,要重拾拉成互相制衡的局面,幾乎癡人說夢,ViuTV可能有些希望,依然遙遠。TVB獨霸天下,但整體收視人口下跌(疫情另計),對觀眾及對業界台前幕後未見受惠。有競爭才有進步,證諸《楚留香》,信焉,是我要說的第二點。
說《楚留香》離不開鄭少秋。搶灘成功,開啟秋官征台大計。當家小生暫別,無綫愈發倚重周潤發,其代表作《上海灘》恰恰緊接《楚留香》在1980年推出。然後發哥進軍電影,TVB又急急捧出五虎接棒,江山就此代代出人才。時移勢易,電視藝員能在外地、影壇或樂壇更上一層樓者漸少,流動性減低,上位難,男女主角老化,無可奈何。
回頭說,秋官自然在台灣添食。1984年開拍《楚留香新傳》,其中某花旦正正是官晶華!由此擦出火花。秋官後來與沈殿霞離婚,欣宜1987年出世,鄭少秋與官晶華1989年結婚。悠悠四十載,悲歡離合,實始於《楚留香》帶來的改變。暇日思之,鄭香帥還能只唱一句:「塵沾不上心間,情牽不到此心中。」輕輕帶過嗎?
福兮禍所依,承飾演楚留香老友胡鐵花的吳孟達相告,當年在台灣紅了,沖昏頭腦,爛賭,遭追債追返香港,遂被TVB雪藏。卻禍兮福所伏,達哥轉行搞笑路線,與周星馳拍檔闖大銀幕,別開生面。
世情,比武俠更傳奇。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