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各位敬禮 - 葉一南

向各位敬禮 - 葉一南

作為一間小餐廳的東主,我必須向各位市民鞠躬,敬禮。

沒有你們齊心合力,香港的中小企,包括餐廳,今次可以全軍沒頂。兩天前完成工作,晚上看着客人離去,與經理及大廚,坐在後巷喝了一杯。經理問,連續數天單位數字,香港人硬把病情曲線壓下來,應該說暫時守住了這一關?大廚回答,好像是,捏一把汗,今夜要來一杯威士忌定驚。我同意。

不得不懼怕,看看星加坡及日本,稍為失神眨一眨眼,回馬槍已經刺入,抗疫又要重頭再來,真不知那邊的中小企如何支持。相較之下,我們算幸運。尤其香港是疫情風眼,驚濤駭浪中的小舟,今天還未覆艇,是奇蹟。我們與中國有最頻繁的互動,每天過關來回人數世上最高;因為各種原因,卻從未真正封關;然後又有大量子弟留學英美(香港人實在有錢),而英國正在試驗群體感染……危機四伏。捱完第一波,轉頭第二波,拳拳到肉。另一方面,香港租金全球第二高,中小企在本地的營商環境,比較其他城市特別惡劣。哈佛報告認為,一般中小企的平均存活期是八年,我城會短一截,六年差不多,身子本來虛弱,受不住打擊。內外交困,這兩個月,在我們同一條街,已經關了一間蟹料理,一間法式小館月底結業,另一間不久亦將消失,共佔這裏餐廳總數三成。三成!情況如果持續,不堪設想,然後,我們奇蹟地沒有跟隨星加坡及日本的軌跡,疫情被暫且控制下來,令大家有珍貴的喘息機會。縱使政府補貼,如果病毒不受控,仍是死路,現今客人可以稍舒一口氣,我們亦能做一些生意。

外國朋友問,你們的奇蹟如何煉成?做餐廳的夠貼地,看得真切,答案是,全民高度警覺。沒有一個城市像香港。先說口罩,二月時候,大概有八成市民戴口罩,一些客人沒有防避入來餐廳,嚇得我們要死。三月,只剩下外國客人沒跟規矩,到了第二波出現,群眾壓力,政府未立例,他們亦已自覺戴上口罩。沒有口罩上小巴,所有乘客聲討,司機拒絕開車,我把這段片傳給外國朋友,他們說是奇景。口罩是面子,裏子更厲害。大部份客人隔着紙巾按開門掣,坐下消毒碗筷,雖然我們已消毒,然後一律洗手。更有一些自備筷子,或要求打開大門流通空氣,或指示同事下單保持距離,亦有客人把用完的碗碟疊好,減少接觸。做餐廳的,非常配合,如果有要求把菜凌空飛上枱,我們亦願意一試,因為比起其他城市,香港從未禁足,亦未完全停擺,今天還可以做生意,感恩了。我相信很多客人如我一樣,回家入屋前,會先把鞋消毒,然後更衣,沖洗,一整套儀式,細緻處不能盡錄。

此等高度的驚覺性,又是如何煉成?沙士的教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香港人不完全信任權威,包括政府及世衛。請注意,我用「不完全」,意思是,經過選擇及思考,再作自主的決定,不會生吞。病毒無情,有缺口便鑽入:特朗普無知,約翰遜離地高傲,日本不想影響經濟,星加坡怕亂,一些著名專家信誓旦旦說口罩沒用,各有心魔,有心無心,只要在決策上犯錯,人民受罰。信?不信?政府一套(慢四拍),世衛一套,袁國勇及何栢良一套,香港人沒有開會投票,幾百萬人有默契地一致相信了我們的醫護,然後再自創一套古靈精怪,又着實有效的對策,對曾經恥笑我們過份緊張的批評,不屑一顧。請仔細看清楚,這一份冷靜沈着的警覺,不單是對病毒,其實是對政府及權威決策背後動機的警覺,懂得分析選擇,才得出今天的成果。這種反應很獨特,可說是超越「警覺」,說「醒覺」更合適。是的,我認為是醒覺,這力量特別強大。

小餐廳得以暫存,我代表同事們,向香港人以及醫護深深鞠躬,再次敬禮。深信大家能夠保持這份醒覺,不會鬆懈,長久之戰,還須各位努力自救,互相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