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滙控(005)昨成跌市火車頭,惟騰訊(700)升近3%兼突破400元,港股最終僅跌138點至24006點。隨着滙控在4月1日宣佈不派息兼股價大挫後,三大權重股格局已變天,中資騰訊及建行(939)佔去兩席,權重佔比共約兩成。多名業界人士認為,在中資新經濟股崛起下,獲恒指納入是時間問題,「香港元素」將進一步被溝淡。
記者:李芷珊 余秉峰
滙控昨早段跌逾3%,港股一度跌近300點,但A股午後倒升,推動騰訊升約3%至406.8元收市,不只突破南非大股東的「散貨價」,更貢獻恒指79點,反觀滙控成跌市元凶,昨跌2.2%至39.7元,拉低恒指45點。恒指成功收於二萬四關之上,成交額達1,058.43億元。淡友攻勢收斂,沽空金額按日縮減14.2億至142.08億元,沽空比率則降至13.42%。
建行踢滙控出三甲
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及兒子李澤鉅再度增持系內股權,資料顯示,兩人經李嘉誠基金會全資擁有公司,先在4月8日以均價45.7826萬元掃長實(1113)50.5萬股,後在4月14日以均價57.7456元增持長和(001)57.7萬股,兩次行動合共涉資5,641萬元。長和昨跌1%至56.9元,長實跌0.1%至47.15元。
北水方面,昨日獲最多淨流入的是美團(3690),達2.82億元,強勢的騰訊反而遭內地投資者趁高套現獲利,被掟走市值5.37億元的股權。整體而言,北水昨日淨流出5,700萬元,是月內第三次出現淨流出的現象。
4月以來,港股上升乏力,尤其滙控市值在愚人節「失息」後持續縮水,連權重也被建行超越。翻查恒指公司的數據,自4月1日以來,滙控僅在本月14日短暫重返權重股三甲,其餘日子均被建行取代,兩隻中資股左右恒指的效果進一步擴大,猶如「騰建指數」。
新經濟股影響料增
帝峯證券及資產管理行政總裁郭思治更預期,來到大數據年代,難免要再「執執位」,即新經濟股的影響會增加,「阿里(9988)一隻市值已四萬幾億元,即使屹立香港的長和亦只得二千多億元」。
中投傲揚基金經理溫鋼城則認為,現實是外來資金偏好中資股,硬要增加香港股票在指數的比重亦未必是好事,「到時指數夠本土,但可能行唔郁」。
不過,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提醒,美團這類新經濟股盈利不太穩定,剛剛才虧轉盈,短期是否適宜獲納入恒指有需要商榷之處。
耀才證券研究部總監植耀輝指出,美團和小米(1810)等採用「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起碼要待恒指公司經諮詢市場,有共識後再看是否適宜加入新經濟股到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