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調時光】許冠傑不只是香港的青春記憶

【藍調時光】許冠傑不只是香港的青春記憶

聽說以前香港開派對打烊時,必會選播披頭四的《Hey Jude》,時間長度足夠讓那些眼神還在電擊中未有恢復神志的戀人們,多靠近一會,以免後會無期,又或者起碼多跳一支舞,那是無比幸福的青春故事。

打band的前輩常笑談當年美少女粉絲都變老奶奶的殘酷往事。印象更深刻是東西文化交雜的音樂天空,他們背起樂器逼巴士去英式酒吧搵食的歲月。戴起老花鏡的他時常引以為傲,香港有一個李小龍、一個許冠傑,流行文化改朝換代。

火紅時代,流行音樂演繹了人們的追求和信仰,不只是港人生活的鏡子,而是脫貧生活的寫照,死拼求存的香港人無不知道我們有一個Sam Hui,身為稀有的大學驕子,執起了木結他譜寫了小島希望。

近日眾人熱論許冠傑的out與不out,確實每個時代都有流行的音色,許冠傑的音樂早已超越了流行歌曲範疇的社會現象,他吹奏起粵語歌曲的號角,橫跨世紀的中西流行文化,從「蓮花樂隊」到《雙星報喜》、《半斤八両》,影響極其深遠。正所謂鹹魚白菜各有所愛,卻不能否定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財產。一些自命本土的青年們不過是單薄層面上議論合不合時,而未有深層認識音樂的流行性及影響性。歌曲創作對一路成長的香港所造就的文化價值,為何仍感動數百萬港人,心情確實何其複雜,然而回頭望過去,眼見有酒今朝也未能醉,也望不見歡欣人面,只留險詐的喧鬧小島,人們正默默追思本是風華正茂的那些老好時光,聽見許冠傑,聽到了蒼涼。

那些口口聲聲捍衞粵語的人,連粵語文化的演進也未有用心理解,更遑論粵語流行歌曲的發展。黃霑鄭國江盧國沾黎彼得到後來的林振強,他們無不為粵語歌寫下風潮。行動最實際,如何捍衞,如何將粵語在生活中深化,以至在各層面上發揮力量,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鐵塔凌雲》對你來說太過深奧 ,試着理解《浪子心聲》,嘗試在還有人願意說故事的當下,欣賞那是怎樣的風景。
撰文:陳海琪

【藍調時光】
廣播人。寫作人。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直相信:只有逆風而行,才知道飛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