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熔噴布「N95之父」時勢造英雄

改良熔噴布「N95之父」時勢造英雄

「阻隔力最強」N95口罩在疫情中守護最前線醫護,關鍵在於口罩中間的「靜電熔噴布」。發明這核心技術、改變世界衞生領域的功臣,原來是台灣的蔡秉燚(Peter Tsai)博士。這名「N95口罩之父」回想當年研發初心只為工業用途,沒想到機緣巧合被推上國際舞台。「這個東西平常都沒有人理我,這是一個夕陽工業,現在是夕陽無限好」。

蔡秉燚在美國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材料科學系工作35年,去年榮休。對於「N95發明者」之名,蔡教授一再強調自己不是N95口罩發明人,夾在口罩中間的熔噴布才是他的研究範圍。所謂N95口罩,當中的N代表「不防油」、95代表至少能過濾95%的病毒等微小顆粒物。隔絕的關鍵在於口罩中間的熔噴布。

加入靜電大增過濾效果

熔噴技術能令布疋纖維變細,非新事物;蔡秉燚1992年在改良熔噴不織布同時加入靜電,吸附空氣中的細菌與病毒,令過濾效果大幅提高10倍,構成最強防護。「如果沒有加靜電,你要用10層(熔噴不織布)才能達到同等的過濾效果,但呼吸阻力會很大。」這項技術在1995年取得專利。

當年研發技術只打算作工業用途,後來很多口罩廠找上門,希望轉移技術,最終廠家發明了N95口罩,「那時候沒有沙士,怎麼會一下子成名,只是剛好這種口罩可以做到(防護)。是因為時代的需要,所以才推上了這個舞台」。遇上百年一遇的全球瘟疫,他重出江湖協助研究口罩的消毒方法,希望在消毒時保護不織布內的靜電。
《蘋果》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