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衞危機】
【本報訊】譚德塞三年前在世衞總幹事選舉中,以133票對50票擊敗主要對手納巴羅醫生,成為世衞當時成立69年以來首位來自非洲的總幹事。時任總幹事、香港前衞生署長陳馮富珍拖着譚德塞走進講台,譚德塞笑容靦腆,陳馮富珍表情相當得意,看來深慶得人,中國外交部當時表達熱烈祝賀,然而親北京的譚德塞近日成為眾矢之的,牽連世衞也成為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刀對象。
2003年沙士大爆發,時任香港衞生署長陳馮富珍表現備受批評,同年卻獲中國摯友、積極推動雙方關係發展的世衞時任總幹事李鍾郁賞識出任世衞部門主管,三年後官至助理總幹事;李鍾郁不幸猝逝,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力薦陳馮代表中國競逐。中國向非洲發動「金錢外交」大撒幣近400億港元後,陳馮2006年成功上位,成為出掌聯合國轄下國際組織的首名中國人,堪稱中共「銳實力」借助港人滲透世衞等國際組織的第一勝仗。
借助香港滲透國際組織
學者沈旭暉曾在國際期刊《Pacific Affairs》分析,北京提名陳馮富珍參選世衞組織總幹事,是中國通過借用香港身份服務中國外交的做法,也構成了香港人正規參與國際的先例。
「陳馮富珍當時有一個優勢,就是她有抗擊沙士及禽流感的經驗,也有國際合作能力,也相信她作為香港人也會持守一定的國際普世價值。」熟悉中國政情的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指出,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及總理溫家寶實行鄧小平「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和目前習近平的「亮劍外交」、「戰狼外交」不可同日而語,形容陳馮當時背後是一支中共的「指揮棒」,譚德塞背後已是習近平的一把劍。
世衞與多個國際性組織一樣,被質疑架構官僚,醫學期刊《刺針》的總主編Richard Horton2002年批評世衞總幹事「選舉」如極權國家選舉,過程秘密、不透明,而且缺乏問責性,沒有人知道選舉基於甚麼準則。
非洲投票歸邊「報答」金援
陳馮任內就為選舉制度動了「大手術」,2017年世衞換屆,總幹事選舉規則大變,從過去由執行委員會提出單一候選人,變成由會員國在世界衞生大會一國一票「普選」,在非洲聯盟逾50國集體力挺以及中國助選下,譚德塞順利當上世衞領導人。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拆解中國影響世衞的做法,指若中國如美國大舉承擔世衞經費或直接向世衞捐出大筆款項,那筆錢將落入世衞大金庫內,不會落入小國的口袋裏,因此,中國不如直接將錢給予小國,以促進雙邊關係。中國「金錢外交」換取、扶植譚德塞加入世衞亦有迹可尋。
有東非「小中國」之稱的埃塞俄比亞,中資2006年至2015年間向該國多個基建項目合共提供逾130億美元(1,014億港元)貸款,埃塞俄比亞去年260億美元(2,028億港元)外債中,有一半來自中國。恰好的是,譚德塞2005年加入埃塞俄比亞政府,先任衞生部長,2012年轉任外長,2016年卸任,翌年當選世衞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