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名需重簽航權合約 隨時失航線

易名需重簽航權合約 隨時失航線

華航改名除了牽涉台灣內部審批流程,更重要的是背後面對的國際問題十分複雜。台灣作家苦苓解釋,引起最大爭議的是華航英文名稱「China」,一旦更改英文名稱,會造成連串困境,包括與各國民航局簽署的航權和航班時間,勢必要重簽合約,隨時會因各國拒簽而失去寶貴的航線、航班。台媒引述一名業界人士稱,航權談判不順利,最嚴重可使航班停擺,甚至航權被取消。

國際民航組織更親中

苦苓表示,China Airlines變成Taiwan Airlines,要與各國民航局重簽航權和航班時間:「那如果人家到時候不簽怎麼辦(更別說中國一定會在背後搞鬼)?難道這些寶貴的航線、航班就這樣白白放棄了?那可是一大堆國家的航空公司垂涎已久的。」他又指華航改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自由時報》引述一位企業CEO認為,以台灣航空的名字重新出發,對華航的品牌形象、知名度會大加分,但改名時要確保全球各航線的航權,確定世界各國都會答應。如果航權談判不順利,有機會被取消航權。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則表示,華航要改名需經(ICAO國際民航組織)同意,但ICAO過往曾經要求世界各機場,把台灣名稱改成「中國台灣」,是個比WHO更傾中的組織,大陸也一定不同意。華航於1959年成立,是美國在越戰時為掩護美軍行動,由CIA協助台方成立,當時由政府與國民黨出資,1993年上市,現擁有88架飛機。
台灣蘋果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