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退縮不等於中國可代之 - 盧峯

美國退縮不等於中國可代之 - 盧峯

疫情未過,感染人數正朝200萬大關進發,各種各樣的隔離政策何時可以解除仍是未知之數,但不少學者已開始討論武漢肺炎疫潮洗禮後的地球村會出現甚麼變化,會翻開歷史新一頁還是回到原本的軌迹。有這樣的爭論不奇怪,畢竟今次疫潮是二戰以來各國政府面對的最大政治危機,也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逆轉;在雙重夾擊下,國際政經秩序、勢力平衡的確有可能出現重大變動。

其中一個最多人提到的變遷是美國將因為今次疫潮的差勁表現失去原本的領導地位,由習近平的中國取而代之;而看似牢不可破的歐美政經同盟則大有可能分崩離析,變成各自為政,整套國際秩序要重新洗牌整合。

表面看,疫情將成歷史轉捩點好像有點道理。首先,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強國在應對疫情上左支右絀,成為全球最大疫區,單一個紐約州的病例已比任何國家多。而總統特朗普及管治團隊在處理疫潮上則是先驕後急,進退失據,訊息混亂,不時出現瞎指揮的情況(如推薦未有實際臨床治療數據的藥物)。這樣的表現不但令美國民眾失望,其他國家看在眼裏也不免對美國政府的領導能力、應變能力重新評價。

此外,全球面對空前疫災,正需要科學、經濟能力最強的美國組織全球力量共同應對,包括盡快合作研究疫苗及治療藥物,協調醫療裝備使用,維持全球物流及供應鏈等。可美國卻來個各家自掃門前雪,對歐洲各國封關及禁止醫療物資出口,令歐洲各國不得不向中國訂購相關物資(因此買入大量假貨、次貨)。換言之,在最需要美國發揮領導作用的時候特朗普政府卻來個自己顧自己,不願扮演協調、統籌角色。這怎不大大損害美國的威信呢?

中國政府眼見美國退縮便乘虛而入,一方面四處說要分享內地抗疫經驗;另一方面則向歐洲、中東、非洲提供物資以至醫療團隊,擺出一副與全球並肩作戰的模樣。若果未來幾個星期北京成功重啟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Power House,中國即使未能取代美國成為霸主,但在全球的地位及影響力的確有可能大幅上升。

美單邊主義傾向非一朝一夕

不過,著名國際關係學者Richard Haass不認為今次疫潮將帶來根本性轉變,強調中美勢力此消彼長是近十年的趨向,武肺疫潮頂多加快了歷史行進的速度而已。按他的分析,美國從國際事務抽身改為美國優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在奧巴馬時代已開始。當年奧巴馬上任後第一個外交大動作就是開始從阿富汗及伊拉克撤軍,以回應美國國民厭戰的心理。其後他在國際事務上也沒有多少大動作,頂多口頭上、外交上作支持,沒有拿出資源及硬實力貫徹,氣候變化停留在口頭協定沒有執行細節就是典型例子。

2016年特朗普當選,反映美國的單邊主義、孤立主義傾向進一步加強。因此,今次美國在疫潮中不顧盟邦及國際社會的感受自行其事並非破天荒,只是加快了過去十多年來的轉變。到今年底或明年疫情過去,美國朝野大有可能進一步打造一個更「自給自足」的生產鏈及供應鏈,對原來的國際架構如WHO、國際秩序的「投資」則會越來越少。因為對不少美國人來說,全球化帶來的不是甚麼好處,而是風險與責任,他們自然進一步傾向回到西半球的Comfort Zone。

中國冒起同樣是過去十年已明顯不過的趨勢,早在幾年前已有學者預言中國GDP很快超越美國。然而,今次疫潮對中國看來是把兩面刃,既為它製造新機會,也暴露了中國在制度、政策、文化上的缺失及落後,包括謊言充斥,容易引發國際公共衞生以至經濟危機;包括假貨、庸官當道,令交易對手損失慘重;更包括腐蝕國際機構(如WHO)令他們成為中國的棋子等。

最重要的是,今次疫潮源起中國,並由中國遊客帶到其他國家,兩個月來對全球人命、經濟的傷害前所未見,令外國政界、民眾、傳媒對中國的好感大減,連定居外地的華人也受累而被歧視。短期內中國想要重建國際社會的信任及好感已極難,想借美國退縮而擴大軟實力、影響力只怕是妄想了。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