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小故事】
窗邊的薄紗隨風輕飄,陽光照進屋內,映照着牆上繽紛的畫作,春風和煦,令人暫時忘卻疫情。吳小姐(Eva)和兒子(Evan)去年10月搬進「光房」,找到工作剛好穩定下來,卻又碰上疫症。單位內有三個房間,Eva跟同屋住客感情要好,猶如家人,兩位單親媽媽時常一起煮食、分享晚餐,還會互相幫忙照顧孩子,怎料同屋2月底從內地回港,要接受家居檢疫,Eva選擇暫時離開單位,讓同屋能夠安心進行隔離,她稱:「佢哋返到嚟可以自由啲,唔使咁拘謹。」
與子家中做瑜伽解悶
光房是一個共居概念,每個房間租給一個單親家庭,客廳就是公共空間,廚房廁所共用,日常清潔都要共同分擔,若實行家居檢疫,就只能待在幾十呎的房中,Eva主動提出自己搬出,與兒子到朋友家暫住,讓出整個單位,「佢哋起碼可以出廳走動,唔使日日困住喺間房咁悶」。14天後再次回到單位,她跟完成隔離的媽媽一起進行大清潔,沒有確診,大家總算揑一把汗,問她會否有一刻擔心同屋確診,她笑說完全沒有想過,「消毒密啲就得,大家輪住清潔,不過就少咗喺客廳傾偈,多數留返喺房活動」。
對於很多基層媽媽來說,疫症最苦惱的莫過於孩子停課,6歲的Evan將於9月升讀小一,停課期間留在家中,會跟媽媽畫畫和做瑜伽,房間雖然只得幾十呎,但Eva說生活空間已算非常好。高架床下、綠色地毯上,就是兩口子的小天地,Evan話不多,一時從小櫃中拿出各式各樣的火車玩具,坐在地上玩耍,一時又坐在書桌上畫畫。Eva指着另一邊牆角下的瑜伽墊,雖然不能帶孩子出街玩,卻能一起做瑜伽,掛在牆上的兩張畫,也是疫症期間完成的,「同個仔睇吓書、畫吓畫,一日好快過,唔會覺得悶」。
創辦人:以收入前景定租金
跟前夫離異後,Eva帶着兒子,前路茫茫,在餐廳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又搬進了光房,以為生活終於可以穩定下來,怎料碰上疫情,頓時失業,現時交租亦只能靠以往的積蓄。她一直有找工作,可惜餐飲業在疫情下大受影響,根本沒有空缺。
光房租戶大部份都是單親家庭,疫症下暫時未有減租,創辦人余偉業指出,光房理念是鼓勵租戶以自己的能力面對逆境,「佢哋係唔想靠綜援嘅短貧戶,每間房嘅租金都係度身訂做,以收入前景嚟定租金,協助佢哋面對要喺短期內轉型嘅困難」。他說暫時未有租戶因疫情而未能交租,成立以來從未主動派發任何資助,但近期卻破例派發口罩及噴灑由利希慎基金資助、香港科技大學及捷和實業合作研發的抗病毒塗層GERMAGIC THYME,塗層能有效抗菌90天,噴灑時Evan搬出很多玩具來,鄰房媽媽還拿出了兩個籃球和其他日用品。
余偉業表示,近月查詢光房的電話急增10倍,出租物業仍有穩定增長,租戶只有小部份於2月由大陸返港,需作家屋檢疫的只有兩、三戶,「我哋每個月都會逐個單位睇吓衞生情況,呢排叫佢哋減少喺共用地方聚集,喺廳傾偈戴口罩等」。
■記者梁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