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遊蹤】
自從有了Google Maps,迷路的人越來越少,卻不代表越來越多人看得懂地圖。地圖能帶你從酒店走到巴黎鐵塔或帝國大廈,卻不一定令你真正了解世界。不能出國去旅行的日子,讓我們來穿梭時光,細味地圖的發展史。
遠在公元前約600年,人類已會製作地圖。現存世上最古老的地圖由巴比倫人製作,粗略地描繪了今日伊拉克、土耳其南部一帶。不久後,地圖也開始有「洲」的出現,現在最常用的「麥卡托世界地圖」(下稱「麥卡托地圖」)則是到了1569年才出現。由於地球是一個球體,要將其變成平面並不容易。家中有橙的話,可試試把它剝皮,再把皮鋪平成一個長方體,失敗是理所當然的。200多年前,「數學王子」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就證明,要將一個球體變成一個比例完全一樣的平面,是不可能的任務,過程中必有拉扯和扭曲。
麥卡托地圖和許多紙上的世界地圖一樣,都是使用地圖投射法所製成。1569年德國地圖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自創麥卡托投射法(Mercator projection),原理是將地球置於一個假想的圓柱體內,然後將國界點對點投射到圓柱體的表面。攤平了的圓柱體,本來弧形相交的經線都變為平行的直線。麥卡托地圖的優點是可保留國家的形狀,它所顯示的方向和角度亦與現實相符。今時今日,Google Maps也採用麥卡托地圖,正因它能夠顯示正確方向,最適合旅行時找路。
放大歐洲 被指帝國主義
但麥卡托地圖同時令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出現重大的誤差。這個地圖投射法,將球體上的圖案投影到圓柱體(攤平後是長方體),過程中會將高緯度國家的比例誇大。換言之,越近北極和南極的國家,在地圖上會被拉大。最明顯的例子,是近北極的格陵蘭看上去跟在赤道上的非洲大小相若,但第二大洲、有54個國家在內的非洲,實際面積其實是格陵蘭的14倍;另外,俄羅斯在地圖上的面積是中國4倍左右,但實際上應是1.7倍。
有說法指,由歐洲地圖學家所繪製的麥卡托地圖,放大了歐洲,縮小了非洲,是出於歐洲的帝國和殖民主義。不過,也有人反駁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時期正值探索時代,航海貿易、冒險均靠指南針導航,所以角度準確的麥卡托地圖受歡迎是合理的事,並不能斷言地圖與帝國主義有因果關係。世上還有很多種地圖投影法可保留不同組合的比例,以配合不同用途,如若想看完美比例,還是得看地球儀。
護版權 虛擬城市防抄襲
電影《紙上城市》(Paper Town)改編自著名青少年讀物作家John Green的同名小說,講述女神般的女主角利用暗戀她多年的平凡男主角報復其劈腿男友之後,跑到紐約州一個叫Agloe的鎮。男主角為了解開謎團,跟着地圖追尋女方下落,才發現那裏是個不毛之地。故事想帶出「紙上城市」是地圖製造者為保護版權而設下的「陷阱」、虛擬城市。如果有人不經考察,就照樣連「紙上城市」或「陷阱街道」一起抄襲,那麼原創者就可以拿着這關鍵要點作為證據,將對方告上法庭。
現實中,在1930年被虛構出來的Agloe,是其中一個最早期的「紙上城市」。50年代,曾有其他公司因所印刷的地圖上有Agloe而被告,後來卻因為能提出證明,指出該處在這20年間已起了一間雜貨店,所以脫罪。不過,後來當雜貨店倒閉,Agloe隨之回復荒蕪。另外,Google Maps也曾出現過紙上城鎮,那是位於英國西北部的Argleton,同樣是一片大草原。隨着越來越多人知道此事後,Google就移除了這個地方。
被女神騙到「紙上城市」多數只在電影中發生,現實中,我們可就不要看着地圖,儍儍地以為南極洲比亞洲還要大。
彭納投影法(Bonne Projection)
1725年法國地理學家彭納(Rigobert Bonne)所創。常用於繪製中等緯度地區之地圖,如亞洲地圖和中國全圖等。地圖越近東北及西北邊緣部份越扭曲。
多圓錐投影法(Polyconic Projection)
1802年美國地理學家海斯勒(F.R. Hassler)所創,又稱「美國多圓錐投影」。此投影法雖非正形亦非等積,但其變形性質介於正形與等積投影之間,故適合繪製沿經線伸展地區之地圖,如美國全國和中國全國等。
艾伯斯投影法(Albers Projection)
1805年德國人艾伯斯(A.C.Albers)所創,又稱「雙標準緯線等積圓錐投影」。此種投影之基本假設乃以一圓錐面與地球表面相割,按等積條件將經緯線投影於圓錐面上,再沿一母線展開成平面而得經緯線網。常用於繪製中緯度東西延伸地區之地圖,如中國全圖及美國全圖等。
記者:蘇芷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