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系資深顧問李嘉誠曾於「反送中」運動,勸告當權者對年輕人網開一面,被網民封為「最強黃絲」。有網友指百佳貨架較以往多了「非中國製」產品,記者實地求證,發現百佳部份貨架都大字標註「台灣直送」、「日本直送」,在自家品牌的產品包裝當眼處,刻意標明比利時、澳洲、美國等產地,標榜是來路貨,國產貨則「低調處理」。
百佳是否「去中國化」,記者難以在時間上作出前後比較,惟近日走訪多間百佳,發現於零食區,特別有5、6個標註「台灣直送」、「日本直送」、「泰國直送」的貨架集中在一起,全擺放當地進口的零食、醬料等產品。至於百佳多個自家品牌,均刻意在包裝當眼處標明外國產地,如蜜糖來自澳洲、薯片原產地比利時等,但同一品牌的中國產品,卻只會在產品後方用極細字體標明;此外,不少海外產品被放置於當眼處,以吸引消費者眼球。
網頁未能搜尋中國貨品
記者又在百佳的三大自家品牌產品網頁中,發現在產品原產地一欄,均清楚顯示泰國、意大利、美國等多國產品,唯獨欠缺中國貨的搜尋功能,搜尋下約有四分一至三分一產品是非中國製。截至昨日為止,以貨種最多的「佳之選」為例,477項產品中,有135項非中國製,原產國包括泰國、意大利、越南及馬來西亞;另一主要品牌「超值牌」,100項產品中,有22項非來自中國,原產地主要為泰國、馬來西亞及土耳其;至於供應糧油雜貨產品為主的「金御膳」品牌,72項產品中,有19項非中國製,當中泰國貨佔12項。
百佳發言人回覆指,集團採購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種自家品牌貨品,供顧客選擇,並會考慮來貨價格、市場情況及顧客需求等各種因素,致力提供最優質產品,滿足不同顧客群需要。本報記者嘗試追問百佳會否因應市民對中國產品需求下降,而減少引入相關貨品,百佳拒絕提供相關數字。另外,海外產品因疫情爆發減少,百佳稱最近貨源供應浮動,部份自家品牌貨品亦因其他國家內部需求激增,引致來貨價及運費上升。
有專門研究消費者行為的學者認為,消費者一向對政治事件敏感,即使商家利用消費者敵對情緒(Consumer animosity)來加強銷售外國貨,屬無可厚非。而專門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中文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戴先熾表示,在中港矛盾的背景下,百佳的舉動有機會與消費者敏感度有關。作為零售商,理應留意市民對不同產地貨品的喜惡,以加強推廣或增加搜購外國產品。他舉例指,在日韓貿易關係緊張時,民族性強的日韓居民,會自發罷買對方產品,零售商亦會刻意配合,將對方貨品放置在貨架隱蔽處。
關焯照:符合營商宗旨
經濟學者、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從李氏父子近年的言行及投資,反映長和系對內地出現抽離心態,加上中國生產成本高企,「早已不是世界工廠」,對百佳而言,將上游產品減少倚靠大陸,增購較吸客、定價較高的外國產品,當然是最有利選擇,亦符合李氏家族的一貫營商宗旨。
有接近百佳採購部的消息人士指出,超市採購自家品牌產品時,通常以成本行先,以食油為例,假設超市想利用自家品牌產品,去爭奪某領先品牌食油的市佔率,會採取「平價」策略,一般是做到以競爭對手零售價七折為目標,計算目標毛利後,再定下入貨價水平去採購貨品,而超市一般會承諾訂購比較大的數量,吸引廠家薄利多銷。因此,若排除本土意識的原因,純以商業角度計,如果中國製產品成本增加,未能讓超市低價入貨,採購人員就會到海外選擇同類產品,以達到超市定下的毛利及售價目標。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尹兆堅議員稱,即使撇開政治因素,無論他個人或接觸的街坊,近年都對中國產品質素有疑慮,並盡量選擇「來路貨」,例如選購午餐肉時,會擔心內地爆發豬瘟而改購韓國貨,所以即使百佳主力推廣自家品牌外國貨,亦純屬迎合顧客需要。不過,他亦分析道,李嘉誠的言論較傾向港人一方,與其他政商界的強硬路線有差別,加上多年前已減少內地投資,招致官媒口誅筆伐,或促使旗下零售店「或多或少」減少中國來貨,以免供應鏈過份倚賴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