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浸蛟龍:南華勝在有「主場」之利

氹浸蛟龍:南華勝在有「主場」之利

香港大球場於2013年夏天舉行英超亞洲盃時因草地去水欠佳,賽後除被外國傳媒嘲笑為大爛場及薯仔田外,更被時任熱刺領隊波亞斯指為殺人場;其實大球場於1994年完成重建後,草皮一踢便飛起,而南華在94年能夠擊敗當年世界冠軍球會聖保羅,某程度也是因爛場之助。

建於52年的香港大球場(前身為政府大球場),獲馬會資助八億港元進行重建,94年竣工,座位由28,000人增至40,000人,球場工程由管理倫敦溫布萊球場的英國溫布萊公司負責,完成大部份工程後開放給傳媒視察,當時已有傳媒察覺草地情況欠佳,容易被踢起。

大球場於94年3月重開,惟重開初期舉行足球及欖球賽,草皮已極容易被踢起;其後立法會文件披露,球場選用百慕達草生長不理想,夏天易枯黃,冬天因加種冬草,情況才稍有改善。

草地感覺似浮沙

曾在新舊大球場作賽的球員表示,舊大球場用大葉草,草地既平且實,可托起皮球,踢球感覺實在,反而重建後的大球場草地極鬆,踏上感覺像浮沙,大腳傳球必然踢散大量草皮,而慣性用「靚場」的外隊,在爛草下作賽必影響發揮。

大球場草地問題持續,政府回歸後與管理大球場的溫布萊公司解約,雙方更對簿公堂,案件擾攘六年,至2004年,法官裁定政府敗訴,認為大球場重建倉促,設計不足以應付大雨,草質是先天性原因,非溫布萊公司管理問題,故政府要向該公司賠償2,100萬港元。
記者:曾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