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我我我我 - 楊靜

我我我我我我 - 楊靜

愈來愈少看社交網絡內容,一是因為內容工廠蔓延,大家看的東西同質性好高,而今日內容生產以抄或「共享」為主,看一篇大約就看了一百篇。二來實在是太多情緒,說來說去最後也都是一個「我」字,只是文字精細的,可以把「我」包裹在無數辭藻之下若隱若現;學理精通的則能引經據典講到十萬八千里之外,彷彿和「我」沒關係。

公眾的「我」大部分是光明的,是正義的,是雖天下人吾往矣。可開pm聊天講些掏心肺的話,只不過還是雞毛蒜皮的事。這形象的一大一小之間,既有恐懼也有虛心。恐懼禍從口出,說不對一句得罪無數,虛心在叢林社會不披好狼皮早晚被大魚吞掉──真累。

21世紀,托福互聯網,人人都是演員,還都演正面角色。演的多了,有人就信自己真是IG裏磨皮瘦臉的樣子,偶爾真看到鏡面反射中的自我,挫敗感強烈。大家彼此觀望,看到的也都是層層濾鏡保衛下的常勝將軍。面具以上爭奇鬥艷,面具以下身心俱疲。這也是為什麼我至今沒有肝《動物森友會》的原因(另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不捨得花錢買主機),大家逛來逛去,最後還是為了拍照上傳,為了被看到 。這兩日有好幾家美術館選擇用《動森》做背景,辦線上展覽,頻頻刷爆新聞網站,也有朋友建議我們自己做一場,但我興趣寥寥,這遊戲本身就是舊瓶新酒配上極強的營銷策略,也早就變成消費主義的遊戲版奇觀──LV、Gucci都已進駐遊戲並販賣印有logo的遊戲道具。雖然當代藝術早就和商業空間競爭參觀者/顧客,但蔓延到商業遊戲裏真的還蠻缺乏想像力。

不少朋友都去打卡,我問其中幾個為什麼這麼認真,答案不約而同:因為大家都在打啊。原來社交網絡這麼強力,什麼也可以吞噬。貼完自拍美圖的自己再貼卡通可愛的avatar──還是自己,被這麼多自己包圍着,是否就會舒服不孤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