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見棺材唔流眼淚」 - 林夕

「唔見棺材唔流眼淚」 - 林夕

就為了一句「唔見棺材唔流眼淚」,袁國勇教授為使用了激烈字眼又致歉。是學者發言不應如此情緒化,抑或說中了某些人的要害?據袁教授說,此言一出,外國本地醫生學者紛紛質疑他叫人戴口罩,WHO?這些人是否跟譚德塞一樣活在另一個世界?

戴口罩被視為病人,就是不要戴口罩,已經害慘了歐美。如今的疑惑是,全天下最懸疑的案件是:怎麼會有人不甘寂寞,不聽勸誓死擠在人群裏趴趴走?在歐美疫情失控時,還是有人不願意戴口罩,是誓要一死呢,如公民抗命,爭取的不是公義,是爭取做個不仁不義的害人精,拖累醫護系統,隨時變國民罪人。

有些人是有恃無恐慣了,平日都是她講什麼別人就要聽什麼,包括醫護人員,例如香港那位堅持不戴口罩的年輕女警,在抗爭運動中,培育出高人一等的心理,驅趕人群時,義務醫護的遭遇都在他們雙手之下。這心態不難理解,你是誰?WHO?竟然要我戴口罩就戴口罩,最初WHO都沒叫戴口罩啦;這完全是故意抬槓,不顧貼身幫她抽血護士安危。

香港有父女進行幾公里大長征,在自主隔離期間,外出吃天下最好吃的拉麵,是的,冒險吃到的東西,可能特別美味吧。台灣也不遑多讓,有年輕人以身試法,在自主隔離時,展開漫長逃走的旅程,勞動警察出動追緝,輾轉遭逮捕後罰款一百萬台幣,歸案時記者照樣圍着要發問,若是我,一定會問是否上輩子沒做個賊人,想嚐嚐逃犯滋味。另有一對夫婦也很令人費解,在兩週最後一天才憋不住要外出,結果被罰款十萬台幣,是沒聽過齊秦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嗎?

「唔見棺材唔流眼淚」是我們平日口頭禪,若能用在刀口上,能救人一命。某國苦苦呼籲國人留在家中,就在街上放了棺材,宣導說不留在家中,就要躺進棺材,夠激了吧。其實,袁國勇若有過激之處,也不過是不小心在別國的傷口裏灑了一滴酒精。意大利的棺材多到放滿一座座教堂,他們最初也是無辜的,文化習慣深入骨髓,也不知誰聽了WHO的謊言,還來不及流淚,家人也無從看最後一面,就被送進棺材,他們已看不到預備給自己的棺材。

袁的原話是某些官員不見棺材不流淚,我說,世衛高層見別人的棺材當然不流淚,若染疫那位說要在中國治療,萬一去了,也不過火化,骨灰跟人打混帳,而紐倫堡大審判也好像沒預備棺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