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本地個案染174接觸者 傳播率較輸入病例高 何栢良:防疫意識低

70本地個案染174接觸者 
傳播率較輸入病例高 何栢良:防疫意識低

【肺炎大爆發】
【本報訊】由海外返港人士掀起的第二波疫情有回落之勢,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截至昨日的990宗個案,有約58%即574宗是外地輸入個案,只衍生22宗密切接觸者個案。相反,只有約7%即70宗屬本地個案,卻衍生174宗密切接觸者個案。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香港由本地個案衍生大量密切接觸者個案的情況,並沒有在澳門及台灣出現,反映港人防疫意識低,政府宣傳及隔離措施不足。
記者:陳沛冰

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至昨日本港的990宗個案中,輸入個案有574宗,衍生的密切接觸者個案有22宗;可能本地個案即潛服期曾在香港及外地,有102宗,其密切接觸者個案有48宗。若將輸入個案連同可能本地個案計算,共有676宗,佔整體約68%,只傳染70名密切接觸者。反觀本地個案,雖然只有70宗,卻傳染174名密切接觸者,比輸入及可能本地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多1.5倍。

台澳無如此大量個案

何栢良指出,本地個案傳染大量密切接觸者,主要因部份人防疫意識低,例如大量港人早前仍繼續到酒吧、卡拉OK及飯敍等,政府宣傳力度不足,又沒積極以酒店作隔離。他指澳門及台灣沒有大量密切接觸者確診個案,內地3月也沒此情況,而香港的本地密切接觸者個案較上述三個地方多,證明香港抗疫措施不足。

近日本港確診個案有回落迹象,但傳播鏈未截斷。截至昨日本港錄得990宗確診個案,當中17%即172宗屬無病徵的隱形病人。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分部主任高本恩指出,本港隱形病人比例高,雖然確診個案回落,但必須提高警覺當放寬防控措施時,個案或會回升。

何栢良指出,本港第二波武漢肺炎爆發有四類人,可分為A、B、C、D。A發病前有外遊歷史,較容易找到;A確診前曾與C聚會,其間在公眾地方遇到不認識的B。A與C互相認識,要找到C也較易。但受感染的B是隱形病人,連B自己也不知患病。至於D類病人則屬於在家中感到很悶而忍不住外出,結果遇到隱形病人、變成另一個隱形病人的一類。

他強調,需倚靠社交戒嚴找出隱形病人,因為大部分如B的隱形病人,兩周內會發病,無法再隱形。透過社交戒嚴可找到B及安排隔離,防止再有新的隱形病人出現,以中斷病毒在社區傳播。

何栢良指本地個案傳染大量密切接觸者,反映港人防疫意識不足。

驚安之殿堂人頭湧湧

雖然專家與政府一再呼籲港人假期留家,但昨日無論郊外及市區均人潮處處。在尖沙嘴日式百貨公司驚安之殿堂,昨日人頭湧湧,收銀處亦大排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