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沙灣首設 屋宇署97年鬆章

貝沙灣首設 屋宇署97年鬆章

【本報訊】疫情嚴峻,市民關注黑廁會否成為播毒溫床,本港首個黑廁屋苑是由盈大地產(432)發展的南區豪宅貝沙灣。本港《建築物(規劃)規例》第36條曾列明單位浴室須設窗戶,以確保光線充足及空氣流通;但到1997年,屋宇署未有諮詢公眾,僅以通告形式修改條例,豁免廁所須有窗規限,難免令人質疑是否向發展商「鬆章」。

政府容許引入黑廁,條件是相關單位須安裝機械通風設施,每小時換氣五次;用作通風的永久管道,只能佔洗手間面積5%。不過,最重要的管道清潔及保養細節,官方無進一步着墨。

發展商少建外牆慳成本

有別舊式「井字形」大廈的對流窗設計,黑廁單位多屬單邊戶,將景觀留予大廳、睡房及露台,方便發展商少建大廈外牆,節省成本之餘亦能賣得較高價錢。盈大地產1998年發展貝沙灣,便首度引入不設窗戶浴室,以中央抽風系統取代天然通風;之後多個發展商效法此設計,由於浴室缺乏陽光,因此被稱為黑廁。

時至今日,黑廁已滲入不同類型單位,近年推出的新盤,無論是百多呎劏房戶或千呎豪宅,亦常見這種間隔;較著名有「劏房之城」九建(034)紅磡「環海.東岸」及長實(1113)荃灣西「海之戀.愛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