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啱玩具】
過年放假至今已超過兩個月。連續70多日的長假,再加上復課無期,小朋友和父母日日呆在斗室,雙方慢慢演變成困獸鬥,吵鬧漸生。社工表示,兒童長期在家導致精力無處發洩,容易出現情緒和行為偏差,父母在這艱難時刻需要更多同理心來對待子女。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最新推出教材網站,提供多款自家設計教材,讓父母協助小朋友處理負面情緒、加強專注。
女青年會社會工作幹事崔舒惠表示,疫症長假期令很多父母在照顧子女時感到壓力,「小朋友精力過盛,卻全日在家,慢慢就出現大人眼中的搗亂行為,例如跳床、跳梳化,又容易忟憎、發脾氣。」
她舉出兩個近期個案,顯示困獸鬥之下家長和子女的情緒容易去到臨界點,觸發家庭糾紛。其中一個個案,是一名就讀小學三年級、有過度活躍和讀寫障礙的男孩子。在疫症期間,爸爸外出工作,他就停課不停學,學校安排網上上課。但他學習興趣不高,讀幼稚園的弟弟又愛在旁騷擾,媽媽則要身兼教師,陪他一起做功課。「他媽媽說,每日做功課就是打仗的開始,會打足一日。」每日的家庭衝突令媽媽身心俱疲,試過煮完晚飯待爸爸回家後,留下家人,獨自出街散心。爸爸擔心媽媽的情緒爆煲,主動向社工求助。
另一個案是一位自閉症男孩,疫症長假他長時間留在家中,百無聊賴,只好不停跳床、不停在家裏跑來跑去。然而,他的家居面積細小,爸爸又失業在家,因為不滿兒子蹦蹦跳跳於是經常罵他,結果男孩變得忟憎易怒,時常和年幼弟弟打架。家嘈屋閉的日子,就令到媽媽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抑鬱症狀。
偏差行為表達不滿 同理心代入子女處境
父母應如何識別子女是否經已出現早期的情緒問題?女青年會兒童及家庭服務部總主任伍偉湛表示,除了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兒童外,一般小朋友都會因為困獸鬥而導致情緒和行為偏差。「小朋友煩躁、忟憎、易哭……這些都代表他們有一些訊息想表達,父母要學懂接收這些行為背後所表達的求助訊號。」
他說,在艱難時刻,父母需要以更強的同理心去代入子女的處境中,體會他們的感受,「你要告訴小朋友你明白他們的辛苦,這可以讓他們感到舒服一點。」另外,父母也要比以往更敏感,察覺子女情緒和行為上的些微轉變,才能先把問題處理於萌芽階段。「比如說,子女的自制力是否下降了?以前不掟玩具,現在掟?以前不畫牆壁,現在畫?」
當父母觸覺更敏銳、同理心更強的時候,一些簡單的做法已能夠讓子女紓緩情緒壓力。伍偉湛舉例,「簡單如擁抱、親吻,可以讓子女感受到愛和接納;一些網上律動遊戲、講故事,有益又能消磨時間。甚至,如果家裏有轉轉椅,就讓他們坐在上面轉,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
管理情緒教材 5歲啱玩
女青年會本月在網上出售新推出的教材,是按前線經驗和專家意見而設計的自家原創產品,適用於所有5歲或以上的兒童。
該會單位主任(服務)潘詩雅說,他們的同工有大量處理SEN兒童和家庭的經驗,深明處理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的要點和技巧。網站在一年半前開始籌備,同工構思教材,把前線在實踐中證實有效的方法,再結合言語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的意見,整合為一系列專業而實用的教材,協助普羅家長。
這批自家設計的教具分為四個系列:學習能力、專注力及執行功能、情緒認識及處理、獎勵計劃,暫時共有16套,稍後會增添其他教材,並陸續上架。facebook專頁「女青-Y SENse特殊教育需要專業支援服務」內有影片介紹玩法,並回答家長在使用時的疑難。
四款教材有得揀 (一)全家參與桌遊
學習能力系列:故事創作幻想家
由社工和言語治療師共同設計的「說故事」桌遊,訓練兒童的中文創作能力,適合全家參與。教材有155張中英對照故事卡,當中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連接詞等。一家人可以憑卡共同創作天馬行空的故事,好玩之餘,也讓子女認識更多生字和熟習文句結構。(售價198元)
(二)執行力checklist
專注力及執行功能系列:專注執行工作間
備有一張「專注執行工作間」、36張提示卡、一張工作清單、一個計時器、一支白板筆、30張非物質獎勵卡和40粒獎勵章。建立兒童自己的「工作間」,透過看提示卡來明白家長的要求。協助他們建立工作優先次序,訓練時間管理。另外,教材提倡非物質獎勵,如一些子女期待已久的體驗,有助建立正確價值觀。(售價298元)
(三)處理情緒秘密包
情緒認識及處理系列:冷靜列車
由兩塊彩色紙板及一堆魔術貼圖像組成,情緒爆發時,打開「列車」,逐步解決問題。圖像劃分為幾個處理階段:事件、停一停、冷靜、想一想、表達。教材根據腦神經學理論設計,在情緒爆發時,按部就班地讓大腦的控制權由主管情緒的杏仁核,漸次轉移到主管理性的前額葉,有助兒童建立良好的管理情緒習慣。(售價120元)
(四)儲貼紙換獎勵
獎勵計劃系列:獎勵行動板
按兒童的喜好去設計。完成一個目標可獲發一張貼紙,儲夠一定數量可獲得非物質獎勵。這既能對兒童的正面行為產生誘導作用,也是一種「延遲滿足」的情緒智商訓練。(售價28元)
Facebook:ywcaysense
採訪:譚暉
圖片提供: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