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故事】
「漢服香港」是由一班漢服愛好者在2012年成立,周不時會舉辦各種活動,例如講座、工作坊、茶敍來推廣漢服文化。「漢服香港」幹事張靖渟(Amy)指,協會一直積極在中學及大學推廣漢服文化,但由於過去一年社會撕裂,部份人會較抗拒「中國」這名詞,推廣也會盡量用「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取代,更強調「這五、六千年的中國文化底蘊,並不局限於這六七十年政黨的管治,政治不能和生活割裂,但政治不一定要和文化掛鈎。」記者透過漢服協會認識了Grace和Jerry,是兩位同樣熱愛漢服的年輕人。
24歲的Grace一年前在網上做漢服租借生意,一條龍為女生打造古風造型,方便客人挑選服飾和提供化妝、髮型服務,上月更直接在葵涌開設工作室。工作室不算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約有70件漢服供租借,髮飾和首飾也放滿了梳妝枱。Grace坦言,過去一年的生意成績未如理想,「全年的營業額只得三千多元,工作室的租金要兼職商場客戶服務員幫補。」身為家中獨女不敢跟父母坦白自己任性創業的行為,但認為自己還年輕,放手一博也無妨,「我給自己一年時間,如果一年內也沒法收支平衡,就放棄。」
娘娘腔也有女追
18歲的Jerry和Grace一樣,都是學生,亦是「漢服香港」中僅餘的男生。在香港穿漢服,屬小眾興趣,人數少但男生更少,男女比例約是1:10。Jerry的及肩長髮配上一襲長衫,說話謙謙有禮,確是有種古代公子的感覺。長髮留了一年,他的目標是留至及腰,以便打造不同造型。他雖然年紀輕,但對漢服的認識卻不少,問及質地剪裁、歷史考究,他都一樣倒背如流。男裝漢服款式比女裝少很多,Jerry亦笑指,有時也會試穿女裝漢服,因為他不會抗拒任何認為美的東西。對於大部份男生來說,長衫漢服予人陰柔感覺,Jerry雖不是經常作漢服打扮,但仍有同學取笑他的漢服夢,他繼續一貫斯文地反擊,「有人說我是毒男、娘娘腔,覺得我這種男生是沒有女生喜歡,但我一樣有女生喜歡,有女生追我。做人不一定要活在別人的眼光底下。」
記者:劉芷晞
攝影:李軒、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