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林鄭月娥政府終於回應疫境民怨,昨日公佈第二輪總值逾1,300億元的防疫抗疫基金措施,包括斥資800億公帑「保就業、創職位」,津貼僱主支付員工一半薪金,上限9,000元,為期六個月,估計共150萬有強積金供款的打工仔受助。然而,魔鬼藏在細節,由於措施6月始推出,老闆們可以在兩個月空窗期先裁員或減薪,然後申請款項,無助打工仔面對現時迫在眉睫的困境。
記者:陳珏明
林鄭月娥昨日傍晚聯同多位司局長召開記者會公佈措施,她形容今次疫情打擊史無前例,需大幅動用香港積存多年的財政儲備協助企業和市民,避免企業倒閉及出現大規模裁員。她指出,港府800億元「保就業」計劃之下,全部有替僱員強積金供款的僱主,可獲資助每名員工薪金的五成,上限是每人每月9,000元,為期六個月,其間僱主須承諾不可裁員,資助將分兩期發放,最遲6月發放首輪資助,料可惠及150萬名有強積金供款的打工仔。
自僱人士獲一筆過資助
對於部份行業的僱員強積金供款較低,例如飲食、建造、運輸等,林鄭指政府建議提供接近類似薪金補貼的方式,一筆過發放7,500元,涉及約80萬人。自僱人士如有供強積金,政府都會提供支援,以一筆過資助為主,涉及約21.5萬人,她強調這類組別人士沒有僱主,故資助額較難計算。
由於失業率逐步上升,有建議政府提供失業津貼,林鄭稱「認真諗過、非常困難」,故提出放寬綜援資產上限,幅度大約是一倍,讓失業人士申請,措施為期半年。港府未來一年亦會在公營及私營層面,創造三萬個時限約12個月的職位。
林鄭明言,無法做到滴水不漏,但認為政府已盡最大努力。整套措施開支總額為1,375億,連同早前財政預算案及第一輪防疫抗疫基金等措施,涉及總金額2,875億,佔GDP約10%,故預料本年度的財政赤字將由原本的1,391億擴大至2,766億,即佔GDP的9.5%。
不過,紓困措施未必可幫助現時已失業或收入大減的打工仔。記者昨日多次追問政府,若僱主收取資助後炒人會否懲處對方;又或措施會否變相鼓勵僱主「先炒人、後申請」。林鄭回應稱,計劃非常透明,政府會把申請資料發放予僱員,他們均得悉僱主申請資助,相信若僱主不發放資助時,「僱員會有所行動」,工會亦會介入,不擔心被濫用,她更認為僱主沒有誘因透過裁員領取工資補貼。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補充,計劃有條款和懲處收回或減少資助,更指措施反鼓勵僱主請人以獲更多補貼。然而,僱主如增聘人手仍需承擔另外五成員工薪酬,換言之開支必然增加。
勞工界狠批林鄭的措施,工黨副主席李卓人在社交網站留言指,「香港疫情打擊2月已開始,好多工人已失業硂減薪同(逼放)無薪假,但工資補貼係計6月之後,即係最困難時期係零支援」。由於港府下令關閉的行業「零收入」,獲得補貼應付租金後不足以支付人工,企業不少以無薪假轉嫁至工人,質疑為何不百分百補貼工人工資。
僱主或逼員工放無薪假
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解釋,措施料6月才推出,變相出現兩個月空窗期,讓老闆裁員或減薪,到6月重新僱用,然後申請款項,強調措施必須設有追溯期才有效用,「呢兩個月會係裁員高峯,裁到片甲不留」。他又擔心,有「縮數」僱主會要求月入超過18,000元上限的僱員放無薪假,直至月薪達到18,000元,「令補貼上限變成月薪上限」,對僱員而言,雖然情況較完全失業為佳,但對有固定生活開支的僱員仍構成很大壓力,或需借貸度日,「好多國家都肯畀75%、八成(月薪)」,認為兩個月後才發放款項太遲,應以緊急方式盡快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