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封城鎖國,航空業遭受「毀滅性」打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估計,疫情將對航空公司造成約1,130億美元(約8,763億港元)的損失;航空顧問機構CAPA Centre for Aviation亦警告,今年5月底前,大部份航空公司或將倒閉,呼籲各國政府採取聯合行動,避免事情發生。為何他們會如斯緊張?全因航企屬高固定開支但收入非固定的行業,即使飛機停飛,仍需要支付一系列的「停飛費用」。
須付停泊費租金維修費
以國泰為例,開支包括飛機折舊及利息、租賃支出、燃油、員工、停泊費及維修等,而收入主要包括客運、貨運及其他收入等。如以國泰一張6月往來日本的機票約3,902元計,以2019年營運利潤率為0.37%,意味盈利只有約14元。近日武漢肺炎基本上已令世界各地禁止人民出遊,而貨運亦因為疫情影響貿易往來,故收入大減;但即使停航,亦只能節約小量燃油、停泊費及員工成本,大部份開支如飛機折舊及利息、租賃支出、固定員工薪酬、停泊費及維修費等仍然需要支付。因此,為了降低成本維持經營及停飛造成的影響,航空公司便需要員工放無薪假、裁員及出售飛機等來抵銷。
事實上,自3月份開始,全球多間航空公司已相繼推出節流方案,除了本港的國泰、快運及港航都要求員工放無薪假外,北歐航空、加拿大航空亦先後宣佈裁減高達九成及八成員工;而近日由長和系李嘉誠旗下和黃中國間接持有,從事飛機航線及基地維修服務的中國飛機服務公司,亦要裁員200人。
若上述節流方案仍未能抵銷航空公司的虧損,最壞情況便有可能觸發貸款違約條款,需要即時償還債項;但礙於市場情況未能籌集新款項的話,將對企業現金流造成危機,陷入周轉不靈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