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芽故事】
訪問約在甘貝加(柑柑)家進行,家裏佈置別出心裁,小茶几上點着檀香,書架上放的盡是與中國歷史、文化、書法有關的書籍,客廳放着一個大型屏風,屏風後是她近百件漢服收藏,她有多愛華夏文化,不言而喻。九年前因為電腦遊戲《仙劍奇俠傳》而認識漢服,「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那麼我們呢?認識漢服以後,那就沉迷下去了。」
柑柑翻轉衣櫃,只找到三條裙子,款式亦早已過時,「我超過三年沒穿過時裝。」本來不相信,我再仔細檢查她的衣櫃,的確再找不到時尚衣服,漢服倒有起碼90件。香港沒有漢服店舖,每套漢服都是她透過上網去聯絡內地商店,或是直接請裁縫訂製。起初只會偶爾作漢服打扮外出,但三年前因為搬屋清衣櫃,柑柑把心一橫,把大部份的時裝丟掉,後來更直接全天候穿漢服出街。「返工、返學、和朋友飯敍,我也是着漢服,去旅行也是。」
除了元朝清朝,從三皇五帝時期起,至明末清初的漢民族傳統服飾也被統稱為漢服,多個朝代政制中,柑柑最愛明制漢服,令她氣質顯得格外優雅。「我試過穿漢服去酒吧,其實很受歡迎的。全場很多女生都穿少布的,我即使由頸包至腳踝,但仍有人向我搭訕,因為與眾不同,穿時裝實在太普通了。我喜歡穿漢服的自己,優雅和氣質方面,漢服比時裝優勝得多。」
男友欣賞「雍容華貴的公主」
柑柑與拍拖5年的男友米高同居,我乘機訪問米高,穿漢服還是時裝的女友較美?他形容穿漢服的柑柑「像雍容華貴的皇室公主」,有大方的氣派。米高不討厭漢服,但也稱不上是漢服愛好者,衣着是偏簡約的T恤短褲,他坦言自己打扮「求其」,沒有被柑柑拉進「漢服坑」,但不會阻止女友穿漢服和自己拍拖,「唯一在意的地方是不能去大牌檔,怕弄髒她的衣服。」身邊朋友和家人也很接受女友的打扮,認為只要是女友喜歡的他都會支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完全無問題。」
每次出門,柑柑會預留兩小時打扮,她的漢服全跟足歷史參照,部份更是親自買布度身訂做,價格由百多元至數千元不等,但走在街上,總難免被視為奇裝異服,這身闊袍大袖的裝扮,亦與香港炎熱潮濕天氣顯得格格不入。我多次問柑柑:「朋友有奇怪目光嗎?路人有奇怪目光嗎?漢服不熱嗎?不會很不方便嗎?」她都一一否認,「覺得我打扮奇怪的人才是最奇怪吧,因為連自己的傳統文化也不認識,然後指摘想復興傳統文化的人奇怪,這個人才是最奇怪。我也挺幸運身邊沒有如斯膚淺的朋友。」記者對漢服的認識,大抵是停留在大台那些古裝劇戲服罷了,訪問前再臨急抱佛腳,算是對漢服有了初步認識。仔細看來,漢服上的一針一線,一圖一紋也是古人工藝的智慧,不欣賞不緊要,亦無需界定別人追求興趣的方法。能專心致志地、單純地喜歡一件事,說起來也是福氣啊。
漢服小知識 秦黑唐艷明袖寬
「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發展多年,經歷不同朝代的洗禮,但主要仍保留交領右衽、繫帶固定等特點。漢服的布料、剪裁、顏色都極具歷史因素考量,例如秦始皇信奉五行學說,大秦屬水德,應崇尚黑色,所以秦始皇的衣飾和將軍士兵的軍服也以黑色為主。唐制服裝最濃艷奢靡,因唐代社會較以往開放,女性服飾潮流趨向大膽和自由。宋制服飾趨向簡約樸素,色彩以淡雅的青色綠色居多,宋制褙子(外衣)與時裝外套的設計相似,外穿出街也不顯過時。明代經歷小冰河時期,冬天氣溫異常寒冷,明制漢服也設計得較厚,衣服外襬越大,袖子越寬,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記者:劉芷晞
攝影:李軒、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