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昨日新增一宗源頭未明的確診個案,患者是一名尼泊爾籍孕婦,居於廟街,是本港第三名確診孕婦。有區議員指出,佐敦一帶尼泊爾人多居於舊式樓宇的劏房,衞生環境較差,加上言語不通,「撲口罩」都有困難。
中招後仍未送院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指出,第933號患者是38歲尼泊爾籍女子,懷孕19周,感染源頭未明。據了解,該名孕婦4月2日發病後,4月3日曾於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診,並留下深喉唾液樣本,但她沒有留院,4月6日還前往伊院的日間醫療中心婦產科覆診。該女子與兒子同住在廟街,懷疑可能會與他人共用設施。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確診孕婦昨日仍未送院。記者晚上到上址拍門,單位內傳出聲音,但沒有人應門。
患者居於廟街109號唐樓,資料顯示,不少居港的尼泊爾籍人聚居於佐敦的新填地街、上海街及廟街一帶,有「小尼泊爾」之稱。油尖旺區議員胡穗珊表示,甘肅街附近的一段廟街,確有不少尼泊爾人聚居,由於經濟條件所限,大部份都住在稱為三無大廈的劏房,三無大廈無業主立案法團或管理處,衞生環境會較差,無人進行清潔及消毒公設施等工作。
胡穗珊又表示,言語溝通是居港尼泊爾人常遇的困難,有尼泊爾籍居民向她反映,尼泊爾社群知道疫情嚴峻,但他們不懂中文,未能掌握網上資訊,「撲口罩」都不易。而政府的宣傳單張,包括疫症資訊,雖有尼泊爾文,但內容比中、英文簡略很多。政府應增撥資源給服務少數族裔的團體,加強防疫宣傳,以免少數族裔社群出現傳染及爆發。
■記者麥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