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聯交所為了打擊「啤殼」上市,稍為提高上市門檻,主板上市時的最低市值由2億元增至5億元,最低公眾持股價值由5,000萬元增至1.25億元;創業板上市時的最低市值由1億元增至1.5億元,最低公眾持股價值由3,000萬元增至4,500萬元。
市況麻麻,細公司吸引力有限,上市難度增加,包銷佣金更越來越高,以近期的新股為例,智中國際(6063)包銷商收取發售股份總額的17%作為包銷佣金及獎勵費;新威工程(8616)包銷商收18%包銷佣金,亞洲速運(8620)包銷商要求19%佣金外加360萬獎勵費,換算下來大概是25%。新股申請人每認購100元股份,當中25元屬中間人的銷售佣金,這是否合理?上市門檻變相名存實亡。
這好比地產發展商一方面提價加推單位發售,另一方面增加銷售佣金,讓代理有更大空間向潛在買家提供回佣協助買家。參與公開發售的投資者真金白銀認購新股,國際配售的申請人由於有折扣優惠,認購成本較低,變相贏在起跑線。有些新股潛水價掛牌,大戶仍毫不猶豫沽貨清倉,實際上明蝕實賺也。
證監會持牌人 沒持以上股份
梁杰文
財技學人
本欄逢周三刊出